如果对个人的工作能力认识不够彻底,这样的教学反思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会写好教学反思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s版麋鹿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s版麋鹿教学反思篇1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一段自己组织的话,三个小节,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段话,可以说发挥了多重功能。
(1)就识字教学的角度看,这一段话实现了让学生在浓缩的语境中集中识字的功能。因为这一段话,与课文内容相匹配又巧妙地将新词融合其中,学生在读这段话的过程就是复认生字的过程。事实上,学习生字,如果老师一味鼓励甚至强求学生想一些独特的方法认字,例如编谜语、编故事等,只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大部分字词只要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烙印。
(2)就文章教学的角度看,这一段话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一般我们在实践中有这样的倾向:以为整体感知就是把课文读一遍。殊不知,整体感知阶段,并不意味放弃教师的指导,这一段“开场白”,就是一次有效的示范。其中,老师板书概括性的词语,既帮助了学生梳理了文章结构,又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提供一些支架,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课文的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表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知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为容易了。
s版麋鹿教学反思篇2
?麋鹿》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但是课文中蕴含的科普知识与科学精神常常成为教学目光关注的焦点,而被忽略的往往是“语文”。作为一篇语文教材,《麋鹿》的语言训练点究竟在哪里呢?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领进“语言的家园”,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是融合在“语言训练”的实践之中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表达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课后习题3明确指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这是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一个友情提醒。反思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哑巴语文”与“断肢语文”的确让人尴尬,这一友情提醒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说”对于“写”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能说会道的学生一般来说写作能力也较强,这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在这一课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首先,对课文内容必须“心如明镜”。对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等甚至都要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只有脑子里拎得清,才能嘴巴里说得清。
其次,依据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课文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们仅仅读通读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你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把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记号吧。”如果读书时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能与作者同喜同悲,讲述时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再次,要善于创设“当讲解员”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说”是一种内心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评选最佳优秀讲解员。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麋鹿是珍贵动物,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最后,还要依据提纲、展开想象、变换角色、适度创造,方法不拘一格,贵在有效,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流畅表达”。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备“出口成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是多么的出色啊!于是我又补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当作麋鹿来介绍,用麋鹿的口吻来介绍你的长相、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以及你们家族的传奇经历,一定会更有意思!”话音刚落,我果然看见了孩子们的眼中闪现了亮光,笑容再次绽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窜了出来!
“大家好,你们知道吗?我曾经可是姜子牙的坐骑,你们的老祖宗们称呼我‘四不像’,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大丰自然保护区,这里非常适合我们生活,因为这里……”
精彩的发言在继续,望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我欣慰,我们的教学不就是为了他们的笑容吗?
这样的反思是否恰当?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只要不断的反思自己,更多努力学习,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很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点!
s版麋鹿教学反思篇3
教学完《麋鹿》,反思的时候我忽然对教学对话又有了一些认识。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部分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并非每一个环节都是用了对话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个环节都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对话的内容、目的、方式、进程等,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这些因素,教师还可以预设。
例如《麋鹿》一课(苏教版六a上),同样的内容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神奇的经历,可以教简单的内容(知识性地了解麋鹿,学会生字词,读读课文),可以教中等难度的内容(不仅了解知识性内容,还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学习部分写作方法),还可以教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生活习性和麋鹿外形的关系,写传奇经历的作用,麋鹿命运与祖国命运的关系等)。这些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和决定的。我的选择是中间者。因为采用对话的方式,是为了学生更主体地学懂内容,而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师预设的,因此说对话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的。对话的内容、方式、进程等,是由教师主导的,也是这个理由。
本课我教的内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写,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写传奇色彩目的是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麋鹿的经历复杂,学生要深究,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对学生语句表达能力的训练点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将习作写得吸引人。这在实际作文的构思中会有较大引导作用,属于开拓学生最近发展区作用的内容。而前面一些内容是直接有益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练习。
教学写作的顺序是让学生读完课文中外形描写之后通过对话实现的。以下是片断:
师:马骋远,你能介绍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点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师:不够顺畅,那是因为对麋鹿外形的介绍顺序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分析一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