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2-10 作者:Fallinlove 教学文档

优秀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我,教学反思的书写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境界得到提升,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水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篇1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篇2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我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先进行合理的猜想,进而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验证,学生自我否定了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处于“不愤不启”的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迫切想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有利于后面的探究学习。他们还认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当你解决一个新问题时,一般没有人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会碰到什么困难。你只有碰到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还需要哪些知识,然后,你要在原来的知识库中去提取并灵活地应用原有的知识。

新课堂呼唤“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劳动的成果,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有个专家说得好:“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海纳百川的境界和从容应变的机智,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和权利。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篇3

祝廷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

下面我以地理教材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学为实例,谈谈“引导-探究”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 生:(答后师补充: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

问题:关于黄土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

情景对话:

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生:(学生答不上来)

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

情景对话:

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

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情景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弊―易遭流水的冲刷,尤其是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 土壤肥力降低,危害农业生产;

黄土泥沙在下游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2.自然原因:土质疏松;

气候干旱,加快了表土层的沙化;

降水分布不均,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使表土层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降低土壤的持水性能;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滥垦滥牧,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1、 教学后的收获:

“引导―探究”法强调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现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

2、 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

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因它较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说理性较强,所以比较适用于自然地理中部分内容的教学。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篇4

?3的倍数特征》进行了两次教学授课,第一次是新授,第二次是录课重复授课。下面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进行如下反思:第一次上课,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提前给学生编号,根据编号做游戏。由于每个学生的编号不一样,所以在做游戏的时候,每个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游戏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游戏的目的是复习2或5倍数的特征,同时,对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产生求知欲。接下来是采用提出猜想,举出个例否定猜想来过渡。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依据2或5的倍数特征的思想已经行不通了,从而开始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借助“百数表”,让学生独立地圈出3的倍数,圈完后互相交流3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再次否定了之前的思维定式。由于个位上没有

...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