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是谁在教学结束后,都要认真写一写教学反思,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反思篇1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反思篇2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
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纷纷向我提出:“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反思篇3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初步感悟“萧红体”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在备课前我想了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可它却承载了满满的语文味儿,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我对《呼兰河传》认识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找了许多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最终才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一:整体感知,鸟瞰园子;板块二:眼中园,样样都有;板块三:心中园,一切自由;板块四:梦中园,光芒四射。这四大板块也是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整节课就以这四个环节推进,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地在园子里走了个来回,用评委彭老师的话说,孩子与我都在园子里畅游了一节课,仿佛自己就是园中的一员。
上完本节课后,我们组织了评课、议课,所有观课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结合观课老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现将本课中的得失总结一下,老规矩,还是先谈谈做得好的方面吧!
1、突显了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在感悟祖孙情时,主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祖父对“我”的爱语句,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并拓展了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片段。
3、突显了本体特征。
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体会园子的自由时,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读后顺势让学生写,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4、突显重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