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想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写好教学反思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鹅与牛教学反思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鹅与牛教学反思篇1
?葡萄沟》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以此来引发同学们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实习生王xx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下面结合讲课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本次讲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在自主识字这一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枯燥,也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3、在读课文这一部分,采用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再找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再次朗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学习,以资鼓励;
4、在精读课文时能够结合图画比如五光十色的水果,阴房等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5、课堂气氛较好,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
第一次讲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板书课题后,没有让同学们齐读课题,只是读了“葡萄”二字,题目是课文的“眼”,要让同学们读课题,才能更快的把握课文所讲内容;
2、展示葡萄沟资料时,指名让同学读葡萄沟资料的时候磕磕绊绊,妨碍其余同学更好的理解葡萄沟;3、初读课文遗漏了整体感知这一部分,不能引导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4、对于同学的评价语太过于单一,几乎都是“很好”,没有针对不同同学的不同回答作出针对性的评价;
5、指导写字时,板书不够美观,粉笔字不够漂亮;
6、在精读课文时,课文进行的太快,没有把握好时间,只用了25分钟就讲完了全文;
7、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们读的太少,很多优美的句子都是老师代替读的,老师读的过多,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在下面小动作不断,教师也没有发现,也无法引发情感的共鸣;
8、对于课堂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不好,比如有的同学只是盲目举手,并没有认真思考问题,答不到点子上。
有不足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来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
1、在导入猜谜语环节,可以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猜出葡萄来的,以便加深本课印象;
2、在让同学读课件所展示的葡萄沟资料的时候,如果有同学们不熟悉的字词,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者是让语言功底较强的同学起来读,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葡萄沟;
3、在读字词的时候,可以增加些记字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字词记忆的印象,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谁准堆—维);联系生活识字(梯—电梯,维—维生素)等;
4、本文语言生动,要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读书,让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赞美。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说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解;
5、鼓励同学们多读优美的语句:比如引导同学们读一读是哪些语句使他们喜欢上葡萄沟的?看插图说话,比一比谁用上的词语多(喜爱,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也可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并不仅仅是背诵教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课堂中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次是要控制好教学时间,分清主次,语速不可过快也不能过慢,声音要洪亮有感情,不能软绵绵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学生的读,要让学生多种方式读,反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仅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上好一堂课并不是容易的,要多加练习,不断反思,弥补自己的不足。
鹅与牛教学反思篇2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1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这个定义基本上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只是从教学反思者个体的角度来探讨反思性教学,说到底,这种反思性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反思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谓“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只是教师的一种个别性学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别学习不断反思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是很少的。许多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或停留在老师的口头上、笔头上,或停留在观念层面,难以付诸行动。在实际探索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反思性教学必须制度化,而制度落实的根本保证在于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在动力。在此,将我们在探索构建反思性教学制度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表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的基础是建立幼儿园组织性学习机制
在幼儿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中引入组织性学习机制的建设,目的是突破单个教师殚精竭虑、孤军作战进行反思与探索的状态,在不同的反思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合作与信息反馈的平台,为深入进行教学反思营造一个经常性的开放的空间,使教师个别的、零散的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平台转变成为一种组织性学习。在组织性学习中,所有人都参与并有所提高,其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创造性的组织,而不仅仅是成就了少数几个学者型教师。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两种组织性学习机制:
(一)构建合作的行动组织
组织“自我超越”团队训练,在教职工中开展团队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研合作组织。只有建立了科研合作组织,才能将教师个别的不稳定行为转变为教师集体的组织行为。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我们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与科研能力强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开展“拜师结对”式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全园统一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等。通过科研合作的组织建立彼此合作行动的机制,从而使人的合作行动经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互动,在交往与互动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思考与工作不断互动的良好循环。这样就能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反思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做到工作与学习不分离,也就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构建信息沟通机制
除了外请专家讲课,组织讨论会、征求意见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设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如由业务园长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问题分析讨论会、课题研讨会、经验总结会等。这些信息交流能及时组织教师零星的教学反思经验并予以总结推广,随时发现并放大教师思想的火花,推动教师之间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小组讨论式的研习性学习,以及各类“工作论坛”和现场汇报评价等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帮助教师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反思并深化获得的经验,并促进教师进一步将新经验投入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园长之友《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