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s数学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s数学教学反思篇1
我班的教室在3楼,每次小朋友排队下楼梯时,都会手扶着幼儿扶手。由于扶手是沿着楼梯的走向加设的,扶手会由上而下越来越贴近楼梯台阶。所以孩子们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走一段楼梯的最后几阶时如果手不离开扶手的话,身体就必须弯下来或蹲下来,看上去就像人变矮了;而转到下一段楼梯后,站直身体就能扶到扶手了,看上去就像人又长高了。孩子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觉得自己仿佛是个魔术师。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我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有关比高矮的瓶娃娃材料,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幼儿在探索感知一段时间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不会正确使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对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还不甚理解,对两个物体高矮差别不显著的比较易出错等等,有部分幼儿使用“高”、“矮”的词不当,把“矮”讲成“低”等等。于是,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在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中班s数学教学反思篇2
中班末期,为了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读、点数、书写以及数的比较,我设计了一节名为《动物乐园》的多媒体数学综合课。 根据教学意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
首先,在背景幻灯,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以及老师的语言引导下,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然后进入教学阶段——逐步出示动物由少到多的牧场(每张幻灯片至少两种动物)幻灯片,每张幻灯片教学模式——幼儿认识小动物,说出小动物名称,然后幻灯出示小动物名称;幼儿点数小动物数量,大家一起点数,幼儿在本子上写数字,幻灯出示数字,表扬数对、写对的幼儿。比较画面两种小动物的多少,体会数字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模仿《我爱我的小动物》创编歌曲,如: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有几只,有__只,有__只,小猫有__只。最后,幼儿念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结束活动。 进入课堂,初始如我所愿,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双边活动很活跃,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活动已经进行了25分钟左右,所有幼儿虽然兴趣很浓,但我发现课堂纪律已有些难以掌控,而我的幻灯教学内容安排还有近一半没有实施。我知道,我不得不临时减少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结果,这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多媒体活动课以我的不尽人意而结束。
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和经验缺失。 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好友的.qq牧场去追踪、挑选图片(没有幼崽、背景漂亮、成年动物、有排列队形等),动物名称、数量全部编辑成动画方案展示。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上面的动物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幻灯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失败。如果幻灯片在8个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10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多媒体尝试课。
初次尝试多媒体教学课,虽然失败了,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尤其是:取舍是一种智慧,善于取舍,才会成功。
中班s数学教学反思篇3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
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做到不人为割裂课的层次,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中班s数学教学反思篇4
本堂数学活动课使用的教材是《幼儿蒙氏数学》,该书是由具有多年经验的幼教专家以《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编写的一套幼儿蒙氏数学读物。按年龄段的学习要求由易到难编写,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喜欢的生活场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的图形或生活用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小班阶段,幼儿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平面几何图形,中班阶段的学习,在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我们加入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图形,平行四边形。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对于幼儿更好地认识、理解我们的客观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想象力。更为可贵的是,平面几何图形的形象性、具体性使得它具有直观的美感,这在学习中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班的幼儿属于前运算阶段,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借助物体的具体形象。因此我设计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积累和丰富幼儿的表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同时,基于《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数学领域中,对4-5岁幼儿的三条认知要求,我着重勾画出其中与我们本堂活动课息息相关的: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它要求幼儿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臵和运动方向。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并让幼儿用自己的话阐述出长方形的外在特征。活动开展,通过对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了解两个图形的异同。自主及小组间竞赛形式将长方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活动结尾,美丽的七彩衣,给平行四边形中的每一块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