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和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1-05 作者:Animai 教学文档

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写好详细的教学反思,学会写好教学反思是一个老师的进阶之路,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望洞庭》和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7篇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篇1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篇2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镜未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篇3

今天已经请了一天的假,原打算回来了之后就直接进宿舍不上课了。但时间正好,所以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一节。一节没有准备好的课。

?望洞庭》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的大意是:湖光秋月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颗青螺。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在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读一次诗歌,这些学生都能很有感情并且流利的朗读。接着我与学生想到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借助课文词语的注解,学生都能理解了诗歌的意思。我不禁疑问,学生都懂了我应该教他们什么呢?在这一节的反思中请允许先不追究我没有准备好的责任。而讨论在这样的一篇课文中,我们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类似的想法最近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毫无疑问这是一群经过优秀教师引导过的学生,去年语文成绩还排在学区第三名。但是今天这堂课上却有一些学生在讲小话,这让我内心五味杂陈。我后悔没有准备好就上了这一课,我也在想蒙校长他以前是怎么样给这些学生上课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学生教得这么优秀的呢?紧接着我又莫名的感到害怕,害怕我不够优秀而让这些学生~~~~~~~~。我为这样的一节课后悔不已。

我应该教给这些学生什么知识?我应该怎么样教?蒙校长又是怎么样教这些学生的?无数个问号在我心中。除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备课我还能做出什么努力呢?我在逃避什么呢?不能逃避了,不能再犹豫了。从明天开始只要能找到百忙中的校长,我一定虚心的向他请教。。路在脚下————一步步慢慢走吧!雷燕带!!!!

我可爱的学生们,原谅我。一个年轻的教师。老师一定会跟你们一起长大。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篇4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

...
《《望洞庭》和教学反思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