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有意义的教学反思肯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随意杜撰的反思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离不开教学反思的写作,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篇1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篇2
近来,正在研读工作室的第二本阅读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一书,感慨颇深。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推进中,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从事初中历史教学这十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课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我觉得这对我们的教学和教研非常有借鉴意义。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创新性。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创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讲七下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郑和下西洋”内容时,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常常用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一节有意义的课。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提倡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的氛围,而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去记诵历史。讲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课的内容承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具体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开的。教材介绍的这部分内容对成年人而言非常熟悉,觉得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但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含本地乡土)、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