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6.7教学反思最新8篇

时间:2023-01-11 作者:Iraqis 教学文档

很多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都会写一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6.7教学反思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6.7教学反思最新8篇

认识6.7教学反思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认识6.7教学反思篇2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认识负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我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收入5000元用+5000元来表示,支出5000元则用-5000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6.7教学反思篇3

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认识6.7教学反思篇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信了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清晰”。在“众筹”研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根据自己本班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再次的教学预案设计,整节课下来,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毫米的感知比较的充分。个人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因此,以复习旧知识为导入,“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通过这一复习环节,唤醒学生的旧知,又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了基础。“你还知道什么长度单位呢?”课堂中学生说“毫米”。教师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呢?”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但对为什么会产生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测量数学书的环节就是为毫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知毫米产生的意义,通过测量,再次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有毫米”时,他们的回答就变得清晰了。

二、留足时空,关注整体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

...
《认识6.7教学反思最新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