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1-11 作者:Anonyme 教学文档

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只有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书写,教师们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5篇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篇1

一、通过重点段和重点句理解课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读来感受天都峰的高。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该段中,学生通过寻找重点词语“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感受到:天都峰真是“高耸入云”啊!

另外,比较小朋友和老爷爷说的两句话: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个“也”字,学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自信与勇气,并从中汲取力量。

二、通过形象图片感受天都峰的高

本想在课前欣赏我搜集到的黄山天都峰的图片,结果那天刚好电脑故障,原本想好的导入临时做了改变,以自己的黄山之旅为题作引了,没想到,效果比原来得设想还好。

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再出示那笔陡的石级图和天都峰高耸入云的整体图,还有那鲫鱼背:只能由一个人通行,通过边上的铁链看下去,便是万丈深渊。这样的课外文字补充对学生来说还不足以真正体会到天都峰的最险要处——鲫鱼背的“险”。于是,我下载来形象的图片,看到那形似鲫鱼背右似独木桥的景点处,两旁是令人发颤的望不到底的深渊,学生发出了阵阵唏嘘声,原来,爬上鲫鱼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气啊。

感悟:孩子三年级了,很多时候,我在备课做课件时,能不用图片的尽量不用图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宽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会受制于图片。然而,适当的时候,图片的运用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篇2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有一点自己真实的教学体会:

一、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是我校语文课堂“情知教学—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研究的课题,上学期在赵校长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出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中。本节课我依旧带领学生依据课题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引领学生梳理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问题。从课题入手找出中心问题,我感觉教师不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引领者、鼓励着。以往的语文教学我总是课堂的指挥者、领导者,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和反思提炼,我逐渐感到教师要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教师的满堂灌让位给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小组交流重实效

学生在梳理出中心问题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学生根据问题自己读书,自己找出问题,画出问题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把理解和体会写一写,再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学习要求

1、明确学习组长

2、人人明确交流的问题

3、组内整合出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4、合作学习有主见

5、汇报时要认真倾听,会欣赏,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6、敢于质疑—爱心互助共闯关。

三、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句子和重点词语“挂”进一步深入体会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手脚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谈体会的也只是个别同学,以读促说只是个别现象,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

五、思考:

1、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少讲一点?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谈体会,能否再深入一些?

3、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最大程度发展?

4、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语文终身学习负责,在课题牵引下,从问题的探讨到品读的感悟,再到思想的升华,都应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然发展为主旋律,促进整个课堂学习动态的自然生成;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充实学习的血肉,妙笔生花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只有这些部分完美结合,才会让我们在课堂上真正看到生命的绽放。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篇3

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我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篇4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

...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