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在雨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01-12 作者:tddiction 教学文档

积极的态度写教学反思,才会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有一个不错的发挥,教学反思是老师对内容分析的一种文字材料,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桂在雨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桂在雨教学反思通用7篇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1

一次美术活动课上,我准备带孩子学习手指点面――梅花。之所以选择梅花为活动,是因为孩子们平时通过教材及一些文学作品对梅花有了很多了解,而且梅花所蕴含的坚强、不畏严寒的品格也值得孩子们学习。

在出示范画时,我启发孩子们说出梅花花瓣儿的几种形状,例如,有完全绽开的,花瓣儿较大;有半开半合的,花瓣儿有些细长;也有刚发苞的,花瓣儿星星点点。在亲自点画时,我让孩子们了解到梅花那些大小各异的花瓣儿,是用不同的手指及手指的不同部位点画而成的。

轮到孩子们画了,他们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很快就完成了作品。瞧,个个举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端详着,好像在惊叹自己的“妙手生花”。我请每个孩子上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作品几乎大同小异,错综复杂的枝丫上生出朵朵梅花。

轮到王佳小朋友上台展示时,我注意到他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除枝丫上有梅花外,在离花枝有些距离的两侧及底部,也点画着类似花瓣儿的东西。我试探的询问:“佳佳,这也是花瓣吗?”“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一首诗里不是讲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吗,美化冬天开放,冬天北风一刮,当然要吹落许多花瓣儿啦!因为这些花瓣儿是谢了的,所以我都用指肚画的。对了,底下的花瓣是北风吹落地面的,两边的是风刚刚吹下,在空中飞舞的。”当王佳说完这番话,我情不自禁的为他鼓起掌来,心中暗暗为他的“画”与“话”叫绝。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2

说来惭愧,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却还未定型,只是一直在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一直在模仿,从而形成了“四不像教学风格”,但在教学中,我一直力求做到:重学、务实、创新。

?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要求学生认读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还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知道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1、重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学相长,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觉得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地体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1、在课文中认读。2、请小老师另度。3、开火车读。4、利用生字卡片自学互学。5、老师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并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6、通过看实物、做动作、猜字谜等方法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巩固认字。

2、务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适当加大训练密度,相机渗透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整体效益,正音训练不马虎,朗读训练适当到位,说话训练字斟句酌,重点词句深究细研,写作教学一丝不苟。《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发明的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平实。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

成功之处:

1.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在例4的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学生一般会想到两种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实际上这两种思路都是应用转化思想,都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2.注重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如下解题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2/5=2×4/5×4=8/20

1/4=1×5/5×4=5/20

8/20>5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1/4=1×2/2×4=2/8

2/5>25>1/4

(3)推理法:

15=3/514=3/4

3/5<35>1/4

(4)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2/5=0.41/4=0.25

0.4>0.252/5>1/4

不足之处:

1.学生在通分中比较大小,但是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不需要比较大小却要比较大小的现象,学生认为只要通分,就比较大小,不管题目的要求。

2.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再教设计:

加强对题目的审题,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4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寓言故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借助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蕴含在故事之中,不是本课的难点,我觉得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首尾呼应的环节:在揭示课题时我让学生说说“假”的意思,在教学完整堂课时我再让学生讲讲这个词的意思,本来我想让学生说出“仗着、依仗”的意思的,可是学生没有说出来,当时我觉得很失望,认为不是学生没有学好就是他们不够聪明,可是回到办公室想想这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关系。

这堂课我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之前我强调了让学生抓住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和老师、狐狸说话时的表情,通过这方面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的表演水平进步了很多。还一位学生特地做了一条狐狸的尾巴,为了就是做好“摇摇尾巴”这个动作,通过学生的表演,我知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细腻的。他们会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去发现课文中的细节,如抓住一些动作、表情的词和说话的语气,这些学生们都会注意,都会做得很好,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狐狸和老虎这两个故事中的典型形象认识的还是很到位的。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因为怕浪费时间而把表演部分给省略了,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5

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十几减9的问题。这是第二学期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新知与上学期知识能够很好的衔接,在开始我就出了一些复习题: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可以分成几和几?9+4=()。然后出示书的情境图,让学生用三句话描述图的意思: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走9个,还剩多少个桃?学生能列出算式:13-9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交流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算出来的。有的说:先从盒子里拿出9个,再把盒子里剩下的一个和外面的合起来就是4个。有的说:先减去外面的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就是4个了。至于书上提到的第一、四两种方法,没有学生提到。第一种方法是从13里一个一个地减。第四种方法是去想9+(4)=13,13-9=4分析原因,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2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早就接触到,解决十几减9已不是难事,所以第一种方法没有被学生提到,而第四种方法相对其他几种方法来说较容易计算,大部分学生一开始不容易想到。我在课堂上提示后,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后的练习当中,在学生顺利完成1-4题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了第5题。第5题将十几减9的算式按照顺序全部给出,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灵活算法。这为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不少帮助。

桂在雨教学反思篇6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是让

...
《桂在雨教学反思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