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认真分析教学过程,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才会有清晰的思路,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部编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篇1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赶快把羊圈修好吧!”这句话时,就采取了和“把羊圈修好吧!”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邻居非常着急的心情。又如:在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时,就采取了按“当……时候,我应该……”句式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是没有修好羊圈。还采用了换词和补充课外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例如“当……时候,我应该……”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部编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篇2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片断回放: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他起身问道: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羊圈破了一个窟窿,那么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去?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大家花点时间来讨论讨论吧?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师:你一定是从“夜里”这里知道了时间,会懂得从词语中来分析,有道理。(在不断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启发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当然,孩子们回答还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够大,羊跑不出去;羊儿们白天在外面放养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部编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