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教学反思,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价值的教学反思一定是建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上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爸爸与鸟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爸爸与鸟教学反思篇1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基本是“成长”,而这篇文章则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作者“长大”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体验成长,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所以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将课堂重点锁定在感悟成长上。
文章有两条线索,其实就是写了两件主要的事件,一是小学毕业了,一是爸爸过世了,这是作者真正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而那首告别的骊歌,就是文章的主旋律。所以,我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长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是在失去的感伤与痛苦中长大的。第二个内涵就是:长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跟学生说,长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美丽、体会着真情,并在承担与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结构和的理解,也是这一节课中我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处理上,我采用了课堂讲解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前者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理解的问题,后者则在于解决重点阅读的部分。这样设计的初衷是:
1、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方式,由教师引导变为平等探讨;
2、引导学生能学会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细节;
3、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就课堂效果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尝试的价值。上场的两个学生表现自如,应对得体,且能基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说话,已经基本达到我的要求。但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课前预习不足,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讨论的过程中跳跃很大,学生难以跟上;二是读课文的时间过少,讨论难以深入细节;三是其他学生参与的环节少,自由提问的环节没能展开。
解决的办法是:
1、充分预习;
2、删除前面环节,直接用访谈的方式。
爸爸与鸟教学反思篇2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爸爸与鸟教学反思篇3
开学第一天就上这么沉重的文章,昨晚一直在备课,却想不出令自己的满意的上课思路。对于“成长”的多角度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后反思于是便开始看自己刚买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课堂大赛教学实录》这本书。20xx年7月,全国各路语文教学高手齐聚长沙,经过激烈角逐,18位选手胜出,获得一二等奖。
其中来自山东的陈先锋老师执教的那堂《我的母亲》给了我很多启示。虽没有实地聆听,就看着他与学生的互动,就能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巧妙设计。围绕母亲对胡适的影响,老师概括出“严、慈、忍、刚”四个字。围绕母亲的形象,去品读文字。
其实,对照《爸爸的花儿落了》,完全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父亲对我的影响”上。可是联系这个单元,就这篇课文仅仅去分析父亲的形象,若是作为一课时的公开课,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如果作为常态课,似乎单薄了些。本单元是关于“成长”这个话题,所以我还是想在“成长”上下点功夫。
所以整篇文章大概需要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中,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由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是夹竹桃花的衰败,也是爸爸生命之花的凋零。本章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其实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体现了英子的成长。那么很自然过渡到了对“成长”的理解。
我把成长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成长意味着担当”,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
何处能体现英子的成长,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文章的后四段。“‘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面对突出起来的大事,“我”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他们全然不懂,而我却镇定安静,足以看出“我”的成长。进而过渡到“父亲对我的影响”。
概括三件事:1.父亲临终嘱托。2.我因赖床逃学遭父亲打。3.父女让我给日本陈叔叔汇钱。让学生去自由朗读这三件事,分析父亲的形象。最典型的应该是挨打的那个场景,从叙事来说,最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最饱满;从环境到心理,到转折,整个故事波澜起伏,而且特别符合现在孩子的生活体验。
父亲打完我,允许我坐车上学,主动送夹袄。其实父亲仅仅是关心孩子,怕孩子着凉吗?看作者的描写,当时父亲打英子下手还是很重的。毕淑敏的那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每个打孩子的父母,内心的疼痛不亚于孩子皮肉的疼痛。父亲送夹袄,更多的是想看看女儿怎么样了,或许用这种无声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歉意。还有就是给了“我”两个铜板。铜板可以干什么?有人说买零食,我到觉得,可能是给英子放学坐车的。你看,父亲的原则也不是铁板一块,决不允许孩子坐车的父亲,也会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给她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个角度是“成长饱含着忧伤”。成长有收获,但也有失去。正如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所写的那样“我是多么想念背景城南的那些景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在这篇文章中的“于是我们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城南旧事》里的每一章其实都是遇见后而又离开。惠安馆里的秀贞、宋妈、蹲在草丛里的人,兰姨娘……这些人都是在英子的世界里来了又走了。那么我们不也是也在别人的世界中来了又走了吗?
所以这一切,让懂事的英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成长的烦恼。而这种烦恼也是永恒的。正是因为相遇的短暂,所以那段往事也更值得珍惜,所以作者说“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什么是短暂,什么是永恒?成长是幸福还是忧伤?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可能孩子们还不太懂,“少年不识愁滋味”吧!
此时带着学生回到题目:什么花落了?什么花依然绽放?什么花是短暂的?什么花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短暂,只有相对的永恒,珍惜现有的短暂,我们也就能能拥有永恒。
孩子在作者的忧伤中,结合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或许能品出其中滋味。
爸爸与鸟教学反思篇4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