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作为一名教师要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学会教学反思,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雨霖铃》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雨霖铃》教学反思篇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选择《送别》一曲的曲谱,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失误总结如下: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篇2
昨天听了一节雨霖铃,反思如下。
?雨霖铃》一课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的是:1、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2、体会该词的画面感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体悟情感,当堂背诵。
个人认为,这几个学习目标多有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关于创作风格的问题。仅仅通过《雨霖铃》一词来了解刘永词的创作风格,似乎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甚至是代表作,但是,仅仅通过这一首词来了解他作词的创作风格似乎不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风格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经过对多首作品的赏鉴分析和归类,要想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体会画面感这一学习目标似乎没有必要。词有个别称叫做“诗余”,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词作也能够表现画面感,并且很美的画面感。但是这种体会画面感的目标放在整体感知或者赏鉴上片上更合适,单列学习目标似乎太单薄了。当然也可能,将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出彩,比如,穿插进去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再现原诗获得美感也是可行的。但能否出彩还很难说。
再次,情景交融这一概念是属于抒情方式还是属于运用寓情于景这一抒情方式之后大道的艺术效果,迄今为止并无定论。对于这些不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比较模糊的概念还是以回避为妙。否则处理起来,容易传递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信息。
最后,关于当堂成诵的问题。这一目标很小,如果通过学生多次朗读品味,不难实现,假如放在初中教学中还可以,在高中课堂还将之作为学习目标似乎有点简单了。
那么,《雨霖铃》一课,应该设计哪些学习目标呢?个人认为,词的教学在高一必修一上略有涉及,但是古典诗词还是第一次出现高中生面向前,所以指导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美来就是成功。单从指导诵读这一角度来说,这节课做的还是不够的,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然后就没有了,缺乏教师指导诵读的环节,比如节拍重音停顿等等,没有涉及,另外学生本身读的也不多。其次,这首词,美在分别场景的难舍难分,美在虚写别后情景。因此个人感觉,这两点应该是着力点,多下功夫。
关于柳永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多过长实属多余。导语设计有疑问,那种一上来就揭帽子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一眼看穿课堂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体感知方面,不能通过“找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简单问题忽忽而过,解决这个问题和整体感知是两码事,可以预见的是,即便学生不读上片,也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话,整体感知就是空谈了。
《雨霖铃》教学反思篇3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
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
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
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