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册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1-20 作者:Monody 学生文档

阅读能够让我们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写读后感最忌讳的就是流水账似的复述文章的内容,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思考通过文字撰写出来的书面表达,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生手册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手册读后感6篇

学生手册读后感篇1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近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

二、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

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习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

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习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

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

三、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四、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3、习惯性懒惰。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

...
《学生手册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