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2-21 作者:dopmitopy 学生文档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各类文体的广泛使用,读后感就是其中之一,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书上故事的认识,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6篇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篇1

一位仅比我年长十岁的女作家赵美萍,将她三十五年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自传体的纪实文学——《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书中记录的不是她的求学史,而是她的苦难史。家境贫寒,自幼丧父,随母改嫁,14岁辍学上山砸石头,一个柔弱的采石女靠着一锤一锤的砸石子养活着一家人,甚至还供妹妹上学;为了偿还因母亲生病欠下的巨债,19岁独自闯荡上海,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服装厂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凭借从未放弃过的对文学写作的热爱与执著,打工之余仍笔耕不辍,痛苦的成长换来了精神的升华,最终成为知名编辑、记者、旅美华人、作家,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作家。

读完这本书,感慨良多。

苦难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作者和我同为七零后,但是她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小小年纪就要去面对家庭的支离破碎,去感受生活的不易,去承受她这个年纪根本无法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苦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她,却是一笔财富。正如赵美萍在书中对人生的一句感悟:“成长是痛苦的,但生活并未停止。”苦难的成长历程激发了她奋斗的精神与毅力,教会了她勇敢与坚持,并最终为她带来了成功的回报。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苦难二字相去甚远,拥有幸福的家庭、稳定的生活环境,四平八稳的上着学,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有了事业,有了家庭,一路走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即便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再顺利的成长历程也会有痛苦和挑战。上学时升学考研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工作中竞争的压力、评职称的压力,每个人都要面对,只是我们对这些痛苦和挑战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罢了。那些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的事情,经历过后,都会在心里留下一道或深或浅的痕迹,会让我们在多年后和别人提起时说到:“当年,我是怎么样熬过来的。”而这些,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也构成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赵美萍在如皋市体验生活

苦难不是放弃奋斗的借口。苦难的折磨让她的生活变成了灰色,艰难的境遇一度使她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怎样的痛苦,才会让人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在我看来,任何人处于她的境地,都有充足理由让自己放弃努力,可是她没有,反而一次次的去抗争,去试图改变命运。奋斗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是成功的回报更加丰厚。她的奋斗是为了生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挣扎,是身处逆境却仍然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乐观与坚持,充满苦难与伤痛的成长经历更加衬托出她的这份坚韧与执著的可贵,这也是我每读此书都会在唏嘘动容的同时获得更多精神动力的原因。

我们都不希望生活在苦难中,苦难也绝不是我们逐渐成长成熟的必备因素。但是当苦难来临时,当面对挫折时,我们能够以何种心态去看待,以何种精神去应对,以何种毅力去度过,这才是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感悟的。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苍白无味!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篇2

有志者,事竟成,那无志者呢?今天,我读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篇小说,使我对“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赵丽萍从一个农村小丫头,立志要打拼,结果步步高升,成为打工妹,技术员,编辑最后小有名气。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苦难便是这条路上的坎;如果说人生是一袋面,那么苦难便是一个筛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那么苦难就是通向成功路的奠基石、

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刘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学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胫骨被烤成“木炭”,钻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乐观向上。她趁同学们不在时为大家做贡献。老师同学心疼她,但她仍然这样去做。住院时,她碰到一个病友,因无药可救而乱叫。她走过去,为那阿姨唱了支歌,歌声感动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无法扭转病势,但仍手不离书,生怕丢了功课。

刘玲的事给我们大家都点亮了思维,难道穷人,乡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干不得大事业吗?比如我,脸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样?我还不是活了14年,何况学习成绩也不错。从我小时候,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提升实力,让别人看得起自己,用实力挽回自己丢失的尊严。而如今,我实现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丢失的尊严。可见,人有了志向,无论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强者,可以忍辱负重,但就对不能忘记。你在苦难中前进,就是在磨砺中前行。难怪,作者会把苦难比作大学!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篇3

因为有些准备,所以知道了最后的最后,作者并不没有进入大学。开始时对于题目会感觉困惑,但随着内容的深入,我知道了原来作者将自己人生中的苦难比喻成了大学。立意很新颖

作者全篇写了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生活,文章语言朴素,却表现出了作者对那一段苦难的记忆犹新。通过描写许多的心灵波动,生动的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前后变化。很难想象一个仅有十几岁的孩子会将人情冷暖看得如此透彻。年幼的作者因为爸爸的患病成了“过节的老鼠”没有了玩伴,找人谩骂。或许重那时就已经注定了“萍”字的漂泊生活。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就此停止。半夜叩窗到家庭暴力,再到逃亡。期间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法律的疏漏。还有赵家人的冷漠,文章对人走茶凉有了更好的诠释。“美英”和“红英”是这篇文章中众多的对比之一。“美英”、父母领养的孩子。平时互不往来,只因为嫁人的时候没有得到麦箱而长生怨恨,最后更是帮杨东启抢走麦箱。对于养父的灵牌被扔熟视无睹。又在养父办丧事时痛哭。这前后的反差就成了嘲讽中的嘲讽。而“红英”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不往来使亲情淡漠掉。虽然并没有因此收留“美萍”却还是再后来给了她很多照顾。还有“陌生人”和“亲人”的对比,小小的孩子眼中噙满着的泪水又有多少人能读懂?

上天的恶趣味,还是没有停留。时间一直在改变着所有。母亲从温柔贤淑到泼辣彪悍。“我”从柔弱学生女变成蛮横的采石女。世态炎凉,有多少是可以预知的?过早的对外面世界产生向往。试问:一个青年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去背负“私奔、离家”这个污名?

我很喜欢全文的第三大章,他以一个外来妹的眼光去剖析上海。包括了上海白领的鄙夷,饭店老板的'非礼,同机床打工妹的德惨死等等。都激发了他的好胜心,自强心。

“萍”即使是已经落脚在了上海还同样是辗转于各处的房屋寻找住所。

在一切的事情都告一段落之后。天使终于眷顾了这位女子。多年来的热爱文学。使它拥有了高于常人的文学功底。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更使他拥有多于常人的经历。文学、成了他事业的跳板。或许有人会觉得结果太过顺利,与之前的种种坎坷并不相符。可是经历了风雨后又怎么能不是彩虹?没有重重的偶然,又怎么会有必然的结果?所以一切在我看来都很合理。

只是在第四大章中,我看到了太多感谢的话。或许是我太敏感了吧。我总是能体味出一种奉承的味道。感谢很多在进入“知音”之后给予她帮助的人或许并没有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呢?在本人结合当时作者发表该书的背景。此时仍在做编辑一职,并没有达到那种晚年写回忆录的必要。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表达这一意思吧——奉承上级。

总体看此书应该算是一篇励志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世界上有很多大学生出身的编辑、记者、作家。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只读到

...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