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史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4-22 作者:Indulgence 学生文档

通过读书我们也能够放松心情,在对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不能只一味的叙述书籍中的内容,我们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名著情感的领悟,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儒学史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儒学史读后感5篇

儒学史读后感篇1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儒学史读后感篇2

记得小时候看西方哲学史就对伊壁鸠鲁情有独钟,走近有点时间就重读更加喜欢。虽然他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和猜测错误百出,但是有些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竟能穿透两千年的时光,照亮今人的心灵,真是够强大,够深邃。

试举几例:

——在所有的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的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有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而是由于虚幻的意见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和必要的”指的是不得满足就会痛苦的欲望,比如饥饿、渴、冷。要满足这些欲望只需些微的努力。

所谓“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指的是能带来快乐,但是没有也不会痛苦的,比如奢侈的宴饮。他似乎把性交放在了这个档次。

所谓“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指的是对名利权力的过度追求,比如“戴上王冠,被竖立雕像”。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它不要人忙忙碌碌,它不要求我们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它不会硬要我们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很多人不甘心过简单的生活,因为它挣钱太少,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其实对人身心最有益的是去做一份从从容容的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份自己能够胜任愉快的工作。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

将生活的目标确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这就是伊壁鸠鲁所主张的。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生活中,各种诱惑太多了。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去追求那些不自然也不必要的目标,名呀、利呀、权呀。让我们以伊壁鸠鲁的这段话共勉:

——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儒学史读后感篇3

?科学史十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着,江晓原教授主编。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追溯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历程的同时,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加以独特点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并非所有的科学都是正确的。书中提出“科学”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它可以被讨论同样可以被推翻。这个观点不同于以往我们的惯性思维。通常我们都会认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不正确的”肯定不是“科学的”。现在看来,这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解。因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采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同时,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通过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

2、科学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和它相比。伦敦大学的米歇尔亨特教授指出:“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在此之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而牛顿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牛顿则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探索世界。

3、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的探索过程。从根本上讲,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并不是说科学的成果对人类无关宏旨,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受惠于科学的发展。但对科学而言,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会把科学探索看作是一个短期的功利性的行为,而更多地关注科学不尽的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有了这种精神,人类就不会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能够把自己的文明更快地推向前进,生命才能拥有更高的意义和更大的快乐。

4、科学结论的产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假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获得验证,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这当然需要借助一整套相应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可能看起来烦琐和生硬,但它是严谨而必要的,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比如说人类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实验寻找适合制作电灯灯芯的材

...
《儒学史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