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同学们对书上知识的认识,写读后感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篇1
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
好在儿子傅聪成功了,成为音乐家。但是父亲的负罪感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功而有所减轻,相反因为年龄的增
长而有所加重。终于在一次通信中,他与儿子提起这个问题,使他稍微感到轻松的是,儿子原谅了父亲。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但是傅雷留给他自己与我一个问题:假如可重新来一回,父亲还会用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剥夺儿子普通的童趣而强迫他学习钢琴吗?
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
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篇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篇3
这不是一封封普通的家书,是一部充满着伟大父爱的的家书,字里行间,浸透了父母对孩子全心的爱。同时,它又是一部绝好的艺术教课书。
人爱其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有限,而人的事业却永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好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教子,情真义切,从家书中随处可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
?傅雷家书》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这让傅聪十分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的前途,可谓费尽了心血,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傅雷家书》让我更加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也让我更渴望多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篇4
不难看出,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真的是亲密无间,完全没有什么隔阂。
尽管他们聚少离多,且傅聪定居国外,还总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让我有点惊讶的是,他们并不像我们东方人常常所持有的那种含蓄,在信中非常直白的表达出自己对傅聪的热爱和关切,并从多方面提醒告诫傅聪,包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如何制定计划充分利用时间练琴,也要多注意休息,去走进大自然,观赏造型艺术,来保持内心的开放和新鲜感;如何对待爱情和婚姻以及理财持家;以及关心实际生活,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细致入微到到纠正一个错别字……
这些不能不让人感怀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是傅雷夫妇与许多父母所不同的是,他们能与自己的孩子保持一种非常平等的朋友关系,能够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与融合,实在难得,也着实让人羡慕和感动。
原本是不打算写读后感的,但想起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强调,“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所以,我还是该谨记的,以后得尽量多动笔写些东西。
想想傅雷夫妇在后来,身体出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傅雷自己眼睛还得了严重的疾病,老是流眼泪,但还是坚持给孩子们写长长的家信,很多时候因为忙工作,都等到深夜了才动笔。有时候写到身体累到了极限才停下笔来,实在让人感动。接到来信就欣喜若狂,若长时间没有接到儿子的信,就怅然若失,惶惶不可终日。自1954年到1966年,傅雷给傅聪写过307封信。可谓封封都是饱含深情,字字都充满关切。
傅雷家书的阅读后感篇5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