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观后感简单的说就是最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后写下的书面文稿,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山海情》观后感8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1
以“滴水穿石”精神决胜脱贫攻坚
给福建寿宁县下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这些“硬骨头”,还需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贵在“准”,瞄准目标不放松。滴水惟有对准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才会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报表材料、形式主义的检查督导和走马观花的调研活动,切实给扶贫一线干部“减负”“松绑”,让他们全力出战,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
滴水穿石贵在“恒”,牢记使命不退缩。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靠的就是永不退缩的韧劲,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执着。福建寿宁县下乡这个曾经偏远闭塞的闽东山村,正是干部群众三十年来牢记嘱托,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将昔日“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极具样本意义的“摆脱贫困”之路。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像下乡的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滴水穿石贵在“柔”,扬优成势破难题。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水以柔克刚,能滴水穿石。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的实干,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更要配合善于钻研、科学合理的巧干。面对一些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必须转变扶贫方式方法,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精神扶贫,从强化贫困群众脱贫意识着手,注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2
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把“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给我们今天的基层工作也带来诸多的思考。
广大扶贫干部还需扎根基层,串联行业部门,落实帮扶政策,履行最平凡的工作任务,担负最不平凡的攻坚使命,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
平凡的故事传播不平凡的精神。“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讲好脱贫故事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激励更多后来者不畏困境,敢于进取。扶贫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挖掘当地文化,将扶贫扶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当地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首先要善于挖掘身边事例,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在普通的岗位贡献价值一样值得肯定,可以选取农村电商、公益性岗位工作者、扶贫项目务工者,挖掘他们身上朴实勤劳的精神。其次要将先进故事传播出去,要充分利用线上媒介,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工作平台将我们自己的“脱贫明星”展现出来,还可以将脱贫故事创作为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传播奋斗精神。
平凡的职务赋予不平凡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训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是最平凡的职责,更是最不平凡的使命。扶贫干部在参加各类专项培训的同时要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各类培训为贫困户脱困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要对贫困户开展多层次专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协调用人单位和选聘培训讲师,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实用教学,让贫困户学到即用到。另一方面要把帮扶责任人培训成扶贫专家,明确走访目的,学习扶贫政策,填写帮扶手册,每一项基础工作都离不开精准的理论指导,以便在走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平凡的成果促进不平凡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扶贫干部要有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把扶贫工作办到困难群众的心坎里,不断累积平凡的扶贫成果来促进区域不平凡的发展。首先要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地基,确保危房改造、改厕、自来水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其次要不断推进扶贫项目扎根乡村,开拓线上市场,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贫困户从脱困到致富搭建坚实的桥梁。
《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3
他不爱多言,但事事都能看到他。脱贫攻坚有他,解决矛盾有他,发展产业有他,疫情防控有他。朴实是他,高尚也是他。他是四川省广元市钟岭村第一书记李书记,在我跟他对话中,我深受启迪。
“李书记,你现在既是第一书记又要代村书记的工作,压力大吗?”
“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畏惧压力,压力即是动力。”李书记说道。
钟岭村是一个贫困村,村干部结构偏老龄化,群众思想保守,产业发展滞后。2018年下半年,因村支部书记身体状况欠佳,请假在外看病。多方考量之下,暂由李书记全面主持钟岭村工作。帮扶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担全都压在了肩上。在他的努力下,两处居民点建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圆满完成,初步建成了520亩笋用竹产业园和200亩藤椒特色园,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出“竹下鸡”“藤椒鸡”循环种养殖、长短结合的优质集体产业;1200平米养牛场建成后,寻找业主进场养牛,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老百姓发展户办小庭院,原本周边荒废的土地,也种起了蔬菜,围起了鸡圈。2018年10月,村委会院坝里开起了热闹的分红大会。钟岭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
“李书记,这次有政策,像你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回去啊!”
“脱贫任务还没完成,我的身体情况我清楚,放心吧。”
李书记因身体原因,每次吃主食前都需要打针才能进食。在驻村期间,也时常因为工作忙,导致饭没吃到点上,生病住院过几次。本想着借着这次可以申请回去的政策,劝说他。刚开口就被阻止了,没有人能拗得过他执拗的性格。我们都知道他放不下在这里的贫困户,放不下身上的脱贫担子。舍小家顾大家,周末休息日也总能看到他在村里忙里忙外。他认为,只要我们先干起来,群众才能跟上。
“李书记,这次捐款,大家差不多都是捐的100——200元表示心意,你跟大家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了,他们在前线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至少是安全的,能够帮点忙是应该的。”
大年初二,李书记即刻到村履职。在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口罩难买,另一方面群众不重视,不戴口罩攒堆堆烤火、聊天现象常见,甚至还有不听招呼走亲访友的。对此,李书记带着村干部、工作队员分别挨家挨户打招呼。同时李书记又是北庙乡所有村中第一个组织捐款的,李书记自身既要供养女儿上大学,还住着公租房,捐了1000元。截止3月10日,李书记组织钟岭村共捐款7120元,支持疫情前线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国,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身在一线,爬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