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写观后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光的电影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光的电影观后感篇1
20xx年6月5日我参加了每日新报与左岸影城联合举办的经典观影活动。
很久就已经听说这部经典的影片了,因为听说是黑白片,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看,但当我在影院看完时,我发现经典就是经典,两位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我。先不说两位偶像级的容貌,单单就两位出色的表演就足以征服很多人。在那个年代就可以拍出那么精彩的影片,我由衷的佩服。
先说说整部影片的感觉吧,从开始不久,影片就给了我们一些笑点,像公主接见众人时,不小心鞋子掉了,脚的动作很惹人发笑,还有后来她溜出住处,一个人躺在街上睡觉时,男主角与她交流时,她的那种高贵语气令不知道她底细的人看来也很不自然,但还是很有意思的。还有她的那种单纯无邪的样子,都给人深刻的印象,相比那些市侩的人,她简直很完美了。在后部分,公主还有男主角、理发师等一起大闹水上舞会现场,同便衣扭打的镜头都堪称经典,等等。
除了这些有些搞笑的地方之外呢,影片传达的爱的含义也令人印象深刻。当孤独的公主来到民间,除了第一个遇见并帮助她的男主角,她只能自己到街上游荡,而有私心的男主角决定假装一次偶遇,接着才发生了众多有意思的事情,经过很多事情后,彼此产生了好感,并依依不舍的分开了。
发现爱上公主的男主角乔·布拉德雷最后认为不要公布那些偷拍的照片,并说服了他的朋友,在最后一次的记者见面会上送给了公主,他们交接照片时的会心一笑多么的传神。但是那种感觉也只能埋藏在心底。这样一段短暂的感情只能结束了!
光的电影观后感篇2
电影给我总的感觉是冷漠、冷酷、无情的气氛!
学校在一味地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目标上,可以忽略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任何品质;老师的眼里只有分数、成绩一切都是以这个指标来评判学生;家长心中最在意的也只是成绩,孩子你是妈妈的希望……在成人的世界里好像对于初高中生只有成绩、分数。冷酷地让人无法呼吸。甚至连警察给人的感觉也不是那么专业,从专业的角度明显可以判断出,提供线索的陈念是需要提供人身安全保护的,结果没有给她提供任何这方面的协助。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冷”、太“冰冷”了。
关于校园霸凌,人们传统意义上认知多是男生之间的,其实有时最残酷、残忍的霸凌是发生在女生之间(女生易嫉妒、爱搞团体孤立等)。这个电影给我触动很大,也把我带到几年前辅导的一个校园霸凌的案子。是一个女生纠集一群女生,把班级里的另一个女生给霸凌了。因为干预的及时,是第一次被霸凌,被霸凌女生很快达到康复。面对霸凌案件,最需要进行干预的是霸凌者,因为的她/他的认知已经扭曲了。我这个案子里的霸凌者跟电影里的霸凌者特征很相似——成绩好、人长得也挺漂亮,表面给所有人的感觉都很好,让人跟霸凌者不能直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家长觉得他们家教很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记得当时霸凌女孩分享了她霸凌的原因:她(被霸凌者)学习不好,还有那么多同学喜欢她,并且她的爸爸妈妈对她没有那么多要求,她凭什么天天还那么开心!我若在学校里表现不好了回去也不敢跟爸爸妈妈说,就是不允许我出任何状况。有时我觉得委屈时,憋得快要爆炸了也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在学校里总担心自己成绩不好了,老师就不喜欢我了,我怕被批评。其实我一点都不开心、所以我看到她天天那么开心,我就讨厌(或者说嫉妒跟准确)她,很早就想打她了。
当我把上面霸凌女孩的叙述内容跟她的父亲分享时,他父亲听完后最直接的是否定——不可能的,她是在你们的诱导下说的这些。这位家长的反应跟电影里霸凌女孩家长的反应差不多,他们了解的都是表象的孩子,可以说几乎从来没有过心理关怀。
这个电影的另一个大背景就是,父母对孩子教养的不负责任!不是给好吃好喝好住就是教养,这充其量是养,有的连养都没有更不用说教了!
还有就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冷漠,这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除了成绩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品质。在你觉得是保全自己的冷漠的时候,也许同样的事情很快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就像被害的女孩说的那样,当我被欺负的时候,你们都看到了,为什么你们什么都没有做?
如果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同学只是一味地追逐分数、成绩、升学,只在乎教书而离开了“育人”,我想未来呈现在你我周围的都是冷漠!
光的电影观后感篇3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光的电影观后感篇4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迈视网上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呗院长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