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一定要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写出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等待,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众多美食家(chihuo)的期盼中姗姗来迟,而且是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展露出来,作为首个周首播的央视节目,舌尖二可谓是吊足了胃口,赚足了眼球。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景美食,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着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人们的离愁,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味蕾大动、梦绕魂牵。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这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片子最后还是回归到了脚步上来,麦客们要回乡,苗寨的夫妇要远行广东,老谭要继续启程寻找花源,夫妻船又要上海狩猎。人,一旦行走起来,脚步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舌尖二,在极度浮躁的今天,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有冷静下来的感觉,也让人能够有所回味,有所发现。至于发现的是什么,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后感不能代表谁,也许连我自己也不能完全代表。我想,只要能引起一些人们的思考,哪怕仅仅是给人一些舒适的感觉,也许这个片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3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各色美食的节目,更是一个介绍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感情的节目。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更多的美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餐”。
“三餐”这一集中先是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早餐:草原上的酥油茶,重庆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苏州的大肉面,全国各地的早餐令我应接不暇;工厂里简单而又营养的工作餐,充满家乡气息的家庭餐,大人们亲手制作的爱心餐,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黄土包裹腌制的咸鸭蛋,富有弹性的豆干,各色的小吃让我大开眼界。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地方特色文化。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使我感受美食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啊!我爱我的祖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4
央视一部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总是没能静下来仔细观赏这部传奇纪录片。偶然一天,看见了一本同名的书籍,极大地引起了的我的兴趣。细细品来,还蛮有滋味。
一直对食物有一种执着,执着地相信食物传递给味蕾的信息会被大脑封存,味道是有记忆能力的。世界上的国家借着其独特的味道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味觉倾向和饮食习惯。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为一种文化和习俗,这便使得我们流连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中国,坐落于东方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这里有稀奇的山珍,这里有令人回肠的美食,这里有包含生活五味杂陈的味道。
不知你有没有察觉过,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嘴里常常提到的关于某种记忆,其实大都来自我们的味觉。食物是带有很深的记忆的。食物于我的记忆,可以说是的儿时记忆,是家的记忆,是亲人的记忆。
总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过年时在饺子里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着大锅里的饺子煮的咕嘟咕嘟的,由衷地欢喜。妈妈会教我包饺子,现在长大了,就学着给父母包饺子。在儿时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这样,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会想起父母家人,都会想起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永远忘不了那个味儿。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代代相承,他们传承给下一代的东西,下一代也会继续传承下去。就像饺子,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一种食物的记忆。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看上去似乎都很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和那弥漫在城市上空的味道了。每个城市,每个种食材,每个味道,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许多故事构成了一个友情有味的中国。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思考,一种脱离食物作为充饥果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