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风格、语言运用、文学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和解析,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拓展审美视野,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爱心的读后感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读爱心的读后感篇1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者的爱心,者对这一份深沉的思考,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
读爱心的读后感篇2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的哀伤在于,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断想、臆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三、勤练笔,与思考对话。
书中指出,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那些学生:
1、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读爱心的读后感篇3
空闲之余,我细读了朱良才先生《爱心与》这本书,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读过之后,从事工作的我受益无穷。
?爱心与》这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小学教书。结果,上课不到一个周,被同学轰下讲台,灰头丧气的脸色回家了,母亲为她擦干泪水,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能倒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一直干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能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一事无成全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一所自己的残障学校,后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也能开花。因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