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1-23 作者:couple 学生文档

写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机会,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思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读后感可以是长篇的文章,也可以是简短的评论或社交媒体帖子,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5篇

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篇1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昨天的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问自己四个问题,并对这四个进行回答,让我们建立起这一本书的初步判断。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二步,对这本书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下是我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简要概述: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读物,它告诉我们如何使用不同的阅读层次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它能够帮助那些想要自主学习的人更好的利用“阅读”这一手段去学习知识、增进技能、提高理解,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效率,更有收获,更快乐。它对阅读的层次进行了分类,并每一层次都指明了实践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在书籍的最后还列出了自我测试的方法,以供读者去强化在本书中学到的阅读技能。综上所述,它是一本提高人阅读能力的伟大书籍,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记忆、研究、思考、分析它,因为它将提升你的阅读层次,进而带你更好的通过阅读这一手段来了解整个世界。

请各位同学一定要注意:无论任何一本书籍,无论这本书是否有作者或其他人对这本书做过简要概述,你可以去借鉴但一定要用你的语言去对你所读的书籍再做一次简要概述。

相信我这将是你提升对这本书认识的关键步骤,也是日后对你阅读效果的一项有效检验,因为别人会问你“你说你读过xxx书,它的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你做过对书籍的简要概述,我相信你会很容易回答他们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篇2

书中的鱼鮪式读书法,让我想起了钱老的读书笔记记录法。

杨绛先生为《钱钟书手稿集》写的序中提到,钱老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钱老称之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而且钱老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当然,钱老不光记录原文,有时候还会回家之后,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再翻阅一点,然后又在旁边留下新的想法。例如,钱老的“饱蠹楼书记”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而在本书中,奥野宣之介绍的读书笔记方法——鱼鮪式读书笔记法,与钱老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从书中提炼要点,通过消化,用自己的需要记录下来。

鱼鮪式读书笔记法的具体记录方法如下:

1.在开始做读书笔记之前,先写这些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与作者名。除此之外,也可以添加其他内容;

2.写从原文摘抄的内容。摘抄的内容用“○”表示。内容摘抄完以后,后面留一些空白,便于写自己的感想。句与句之间,至少空一行,段与段之间,至少空两行。

3.再写对摘抄内容的感想。

这样在过了很久以后,如果因为需要看再翻阅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一眼区分开哪些是摘抄或者是哪些是个人想法。最后,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是趁热打铁,及时记录个人的想法与灵感,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

而且杨绛先生还提到,钱老的《管锥编》里,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而写成的文章。

03用笔记本管理读书生活

钱老去世后,留下大量的笔记,都是杨绛先生整理的,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钱老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最后由于外文笔记编排难度大,杨绛先生请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

第二类是中文笔记。钱老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前后参考、互相引证。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钱老还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

钱老真的是一个极爱读书又极有趣的人,不仅擅长记笔记,也喜欢给笔记题名盖章。或许爱读书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都是喜欢用笔记录生活的人。奥野宣之也不例外。他提倡的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他提倡笔记本一元化。即一个笔记本上,可写的内容,越丰富越好。不仅可以写,也可以粘贴。例如上面记录购书清单、贴各种报道的剪报,或者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心情记录的随笔等。

这样做,一方面比写日记易于坚持。天天写日记,难免会面临到无话可写的时候。一次两次没话可写,难免会出现懈怠的情况。时间一久,或许就不愿意写了。但是笔记本里的记录内容多样化,有思想火花的时候,可以多记录自己的想法;没有思想火花的时候,可以简单的记录,一两句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记录下来的文字,或许可以成为下一次写作灵感的触发点。就像钱老一样,将小心得变成大文章!

所以,把笔记本用起来吧。想看的书名,可以先写下来。看书时的想法,记下来。生活中的小确幸,同样可以记下来。积少成多,积沙成海,总有一天,这些似大杂烩的笔记本,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方法都是作者践行了很多年方法,简单易上手。大道至简,只要我们物尽其用,把从书中获取的方法,运用到各自的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塑造自我——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笔记本,便是读书助手,通过记录与反刍,思考与内化,才能把书本会变成思想的一部分。

读书,只有真正的读进去,读透,才会收获满满。让我们把这些简单易上手的读书方法,好好用起来吧!趁着惊蛰桃花始,不负春光来读书吧!

以书为友,一生受益;以书为伴,一生充实;以书为乐,一生幸福。作品就是一本可以开阔视野的好书。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这个读后感要记录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收集整理的“《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篇3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

...
《整本书阅读的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