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祖国和我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祖国和我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完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没有去看之前,听过很多人说,很好看,看哭了……怀着满怀期待,我走进了电影院。电影看完之后,我拍的眼泪簌簌地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良多,不知从何说起。我个人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愧都是业界大佬,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第一次让我这么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和祖国之间这种最紧密而真挚的联系。我不想再絮叨电影情节了,如果你想看,建议你自己马上去看。
我想和大家说说普通人的爱国情结。
我们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社会名流,作为最普通的人群,我们怎样去爱国呢?这是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去堵枪眼去经历枪林弹雨,也不需要我们像董存瑞一样去炸碉堡,为国捐躯。我们也没有机会像影片中的林治远和高远那样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们爱国的行动。
作为学生,读好每一本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道题,这就是爱国。今天你们是莘莘学子,明天你们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为老师,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批改好每一个作业本,这就是爱国。今天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雄鹰,明天他们将飞向更远的蓝天。
作为职工,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爱国;作为农民,耕耘好每一寸土地,种好每一粒粮食,这也是爱国……
当然,如果我们看到有人在做危害祖国的事情,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站出来,阻止他们的行为。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给别人,不给国家添麻烦,热爱家人,关爱朋友,这就是爱国!
我的祖国和我读后感篇2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2019年这首家喻户晓的《我和我的祖国》响遍了街头巷尾。大家都在用歌声诠释着对祖国的深情,这种爱国情怀,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的春天,世上最神圣的情感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
时光记载着久远,历史印证了变迁。建国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突飞猛进是“厉害了我的国”的真实体现。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嫦娥”奔月、巨舰扬波;北斗组网,高铁奔驰;雄安新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破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兴未艾,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创新篇;脱贫攻坚创造我国减贫成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燃人生出彩梦想……中华大地欣欣向荣,春潮涌动,一派生机。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需要用奋进书写。70年筚路蓝缕的艰辛与辉煌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开拓告诉我们,“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社会伟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更是我们广大国人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黄金时期。弘扬并践行爱国奋斗精神,落脚点在立足本职作贡献。我们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进发,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以更加坚定的家国情怀、更加高远的理想追求、更加执着的报国信念投身祖国各项事业,在勇于圆梦的民族自信中实现报国之志。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姹紫嫣红,气象万千。“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让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奋进汇聚蓬勃春潮,用奉献谱写时代华章!
我的祖国和我读后感篇3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口号,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