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记忆所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收获,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对不同文学作品和知识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追寻》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追寻》读后感篇1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为何”而活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纵观全书,书中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书中没有干涩的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呐喊,打动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况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
《追寻》读后感篇2
上周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对其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然对来访者的任何相关资料都要保密。当有记者问及她一些相关的问题时,她当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她这样回答记者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的:人们要关注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作为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也算是第一次听到咨询师这么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惊,也有了简单的习惯,因为我开始了更广阔的视野。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欢雨天,现在却钟爱雨天,喜欢听雷声,听雨打落在地面的声音,他说生活变化的太快了。我说乐观的人感觉周围任何时候都是很活跃的,而悲观点的人则会感到周围变得冷清了很多。他说现在的自己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单,从来都很矛盾,却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活着,觉得生活太过简单。今天刚刚读完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相信毕老师的这番回答更是绝妙的。值得每个人去思考。而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到去咨询室的地步,没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击或生活的挫折而心灵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样的书,我相信我可以帮助我的朋友寻找到些什么,或许他再也不会问任何人这样的问题了。
我想我可以作为中介者,来传达弗兰克尔教授的这些理念,让我身边的所有的带有疑惑与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现在的境况,自身心理的一种状态。弗兰克尔博士有时询问正在经受着许多或大或小磨难的来访者。
《追寻》读后感篇3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