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思维的展开,让我们在书中寻找答案和思考问题,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思想观点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化苦旅》的读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1
作者在书中既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的畅快,也有自己内心中的伤古伤今。我书中开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对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画中的飞天等经典形象的叹服,更多的是对那些已经轶失的古经卷的叹息和那位守护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纂愤恨和无奈。
因为王圆纂个人的愚昧无知和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对这些经书的漠视导致了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客走他乡。此时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含义,其中有对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种对文化遭到破坏的愤恨和无奈,所以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个苦旅。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只是浅浅的阅读了书中的一部分章节,但是书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们也倒不是非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去走完这一段的路,但是走这一段路程抱着何种态度很重要的。
我们大可嬉笑怒骂、走马观花的走完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东西又能所剩几何?所以我感觉要像作者那样带着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领略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程。沿途我们会经过诸多风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独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过,而不是短暂的来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2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老街坊,小弄堂,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过路的人们,踩在微有潮湿的石路上,发出轻轻的声响,似流水拍打在嶙峋的怪石上一般。那份静谧,荡荡的残留在心间,似有悠然间的惆怅。这便是江南小镇。
这景致,不难想象,似如白居易的那首《小柳桥》“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带着点点沧桑的味道。
而李商隐来到江南,则更赏到江南的那分淡妆的妖娆。“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雾唾香难尽,珠啼冷易销。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柳暗将翻巷,荷欹正抱桥。钿辕开道入,金管隔邻调。梦到飞魂急,书成即席遥。河流冲柱转,海沫近槎飘。吴市甲,巴z翡翠翘。他时未知意,重叠赠娇饶。”大概是荷花盛时的六月吧。江南小镇是没有浓抹的,一切都是朴素的黑白,只有在六月的天里,才可在莲粉红的映衬下显得些许妖艳。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方干的这首《新月》是秋季的江南,那是幽静中的更一份悠闲。秋季的傍晚,江南要比他处更为清冷,月要更明亮。伴着点点明星,和轻唱的晚风,心情入水般的感受……
江南小镇,周庄便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周庄因有九百余年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余秋雨所欣赏的便是江南小镇这存于巷邑间古朴的文化,给予人的那一份悠悠的心境。“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周庄平常而悠闲的生活,这样映入眼帘。在周庄人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凡,而对于生活于大城市中忙碌的人们,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幽静。也许生活就应该这样,淡然地进行,但而不缺少活力,我向往这样的生活,正如余秋雨所说:“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
周庄因水的存在而显得更加清凉,因那斑驳的砖瓦而显得古老,但经历史洗刷后,给人们留下更多的还是它那似萧瑟秋风下的静立古木的淡泊安宁。对于周庄的气质,余秋雨这样说:“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读罢《江南小镇》,写下这么多,我也不禁想起台湾女作家三毛,周庄便是她的故乡。也许正因如此,她的文章,她的心才会如此细腻多感。坐在三毛茶楼中,点上一杯清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轻盈的旋转,时而上时而下,最终落入杯底。渐渐舒展开那紧张多时的叶片,将叶中的绿色渗入水中,散发出缕缕清香。然后饮下,感受水的空灵,仿若周庄的灵魂一般,又似三毛轻轻的怀念和召唤。
漫步周庄,看到的不是秦火红色的征战,不是唐金黄色的盛事,不是清灰白色的混乱,而是源于世间却脱于世间的淡定。江南小镇纵横街道间黛色的水波,古旧石桥上的潮湿砖块,朴素人家传来的优美歌声,在人们的梦境中回荡。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3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处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中国文化是太平洋,那么虞丘是一个航海家,我几乎不是他的小跟随者。
一路上,余虞丘带领我走遍全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文学世界中旅行。可以说,他从山脚飞到山顶,从河南岸飞到更远的地方。
在第一站,我们到达了道斯塔。青砖和黄泥很常见。只有经过仔细的探索,我们才能知道它有一个巨大的神秘,但它也是一种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