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炼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智慧和经验中受益,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经典名著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篇1
在罗曼罗兰的这本《名人传》中,他描写了三位在困境中永不沉沦,在苦难中自我救赎的三位巨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并从不同的时代背景角度描绘出了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三位大师的精神魅力和心灵之美。
贝多芬,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他勇于革命,他天赋迥异,他饱受孤独折磨,却始终渴望讴歌欢乐之美,他勇于拼搏,从不向命运低头……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激励贝多芬在双耳几乎完全失聪的状态下,仍然不放弃音乐的创作?是音乐艺术的美妙吗?是他对名利和友情的渴望吗?我觉得都不是,真正支撑他的是他内心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信念。
而生活中的我们有或有过这样的信念吗?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患有无法治愈疾病的人不禁疾病折磨和给家人的拖累,服毒自杀,这些大事且不说,只说我们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你有勇气向贝多芬一样勇于面对挑战吗?
这让我联想起来刚刚播出的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其中的一位女村官段爱萍让我印象深刻,她虽身患绝症却不顾自己安危,积极为村民抢险,几次晕倒在救灾一线上,她还自己掏腰包,为村里新建了小学,她虽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却赢得全村人的满堂喝彩!
她用她最后的一段时间让人民记住了她,她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病痛的折磨,为人民做好事,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读了她们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愿天下所有人都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勇于与命运抗争!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篇2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呼啸山庄》,看完后,望着镜中泪流满面的自己,我想起了男女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双双殉情的悲剧。
说实话,每个人凭良心说一句话:谁没有经历过痛苦?我想,恐怕连文学界、科学界的伟人都不敢说没有吧。
人都是要受到痛苦,受到挫折的,就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悲剧般分离,却又戏剧般相遇,但又分离……挫折不是由命运掌控,而是由自己的潜意识造成的!
人都出于母腹,归于黄土,没有运气好坏之分,难不成你听说过有人出于黄土,
死于母腹,运气很好的.人吗?
或许大家都见过这种人:受到挫折后,先是仰头叹气,后又望望成功的人,说:“我的运气真差!”但这些,只是自己的潜意识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一个平凡的人,会受到挫折,但当他受到表扬时,于是又会高兴起来,其实这都是自己的潜意识“搞的鬼”。
“挫折并不可怕,站起来就好了。”中外名人都以此话立志,我们难道不能这么鼓励自己吗?
小孩学步,幼雏学飞,哪有不摔倒的'?从摔倒的地方再爬起来,这才是做人的真理!
化学书上说过:石墨与金刚石的性质不同,但是同属一类,石墨只要经受500至1000个大气压即变为金刚石。人也是一样,为什么要甘居黑黑的石墨,而不去努力做一颗璀璨的金刚石呢?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两篇》。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