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方式,观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电影中的情节线索和剧情发展,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幸福的终点观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幸福的终点观后感篇1
一个明敞豪华的机场,一个终日穿梭于此的人,一把剃须刀,一个罐头盒,和一个小皮箱的陪伴。
无声无息地等待,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的九个月。
滞留,是因在那样漫长的时光里,他意外变成了一个没有归属的人。
维克多,电影《幸福终点站》的主角,为完成父亲遗愿前往美国。然而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承认,也无法办理回国手续,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片刻,甚至只是一小段新闻的时刻,他便读到了心痛和抛弃,来自他的家,也来自他诚心远赴的国度。他是被推搡的人,暂安在肯尼迪机场,他成了不存在的。
接下来的只有等待。在拥挤不堪的人潮里,在深夜空旷的大厅里,在映着一个个生面孔的落地玻璃前,在一排排写着陌生语言的书架间,突如其来的开始,遥不可期地等待。
人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奔走。机票上的几个墨字,是空中拉线的手,它肃稳地指挥着穿梭于机场中小小的人儿,任他们不留意相撞,不经意相离……尽管奔忙的人们行色匆匆,纵使赶赴的方式林林总总,可芸芸众生如我,真的明白这样匆碌的节奏究竟为何吗?金钱、事业,或许尚且遥远;成长、学业,可能已不假思索。难道人生的腾飞,必经此番拼尽心力的助跑?
而他是安静的。胡尖儿冒了一茬又一茬,签证退了一遍又一遍,他不放下等待。他用卫生间的水龙头洗澡,将拼凑起的座椅当成睡床。当他以善意的谎言为买药救父的旅人解难,当他用踏实和发奋赚得维持生计的硬币,当他为友人的安危放下此行的初衷,他的真诚与善良已暖化人心。
或许这才是幸福的真谛。以幸福为终的站点,不取决于跑过多少航班,在疲累中熬过多少个夜晚,而是★★在塞满的日程中保留一方清净。心间的一抔土不该是芜秽,充实也并非没有等待,若能在等待中看到时光的温柔,岂不是胜过忙乱里为刻意投奔目的地而身心俱疲啊!
诚然,等待是需要魄力的苦差。在这漫长艰苦的过程中,每一缕期望似乎总在现实的地面沉睡。彷徨、焦躁接踵而至,不安、低迷周身包围,以前的期盼,竟是一场彩绘的谎言,咫尺天涯的渺茫。
然而人总要有一些东西沉沉地坠在心底,才不至于轻至无形;总该多一些有分量的付出,才不负以时光加作筹码的等待。待到花开时,所有的鞍马劳顿都将是安心休憩的资本,不悔那段艰涩时光,换此刻笑意纯白。
影片结尾时,维克多最后拿到了签证。当绿色的“透过”字样踏实地掷落有声,当久盼的纽约真正在一步之遥的门外,当自由重新归附于他,这个憨态可掬的老实人,张开了双臂拥抱天空:“美国,我来了!”九个月的等待,在一个落雪的夜晚,随着父亲期盼的最后一张签名,安然躺在了那个旧罐头盒里。
在匆忙的生活中寻一片小憩的地方吧!等花开,等风来,等一曲完美的歌吟,等一阵清越的雀鸣,等待,石碑上婆娑着松树的碎影……其实当你放慢匆匆的脚步,便会发现身旁一切都在,你会惊喜地睁大眼睛:“哦原来你也在那里!”
当波西米亚人被问到,为何每走一段路便会停下来一会时,他们回答:是为等待自己的灵魂。别走得太快,朋友!路上奔忙的你和我,才是被等待的人。
请让疲累奔波的身体等待灵魂,同赏那如痴如醉的陌上花开。
这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一个不被人留意的地方发生的故事。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其中不乏动人、精彩、欢愉之处。想想,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候,奔波在这个人头攒动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得到了什么,两个字——空虚。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忙,不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只不过好不吝啬的把自己的时间交给了很多无意义的事务。
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停下来,静静想一想我们需要什么。向《当下的力量》里面说的,保持一种了“临在”的状态,作为一位旁观者看看自己的思想流,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在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披沙拣金以内心深处的声音为指引来执着的追求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高中时候,修为颇深的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一个疯狂的社会。多门的贴切。21世纪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大打折扣,可以说这也是付出的一种代价吧。返回来问一下,人到底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是肉体重要。还是灵魂重要。以本人的观点看,人最重要的就是灵魂的纯洁,说的俗点就是一个字“爽”,一切的物质就是为了这个东西而做铺垫,一切行为都是实现它的过程,不是吗?一颗高贵的心灵远远比金山银山更重要。
请适时的停下追求功名利禄的心,让那颗疲惫的心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吧。它不需要被那样的束缚,它更需要的是用一种纯洁的执着来驱动它,并且可以在途中吸收更充足的养分。
午后,窗外阴雨绵绵,我一个人窝在客厅里,看完了这部2004年上映的老电影——《幸福终点站》。
电影根据纳塞瑞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由于祖国发生政变,护照和身份证件因此失去效用,而被迫滞留在肯尼亚机场生活的维克多·纳沃斯基的经历。
观影中我同情于他语言不通,睡在机场大厅废弃的椅子上,在机场卫生间里洗澡,靠为路过的乘客服务,换取每天的汉堡维持生活;亦动容于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在机场里生活之久;更感动于当他完成父亲遗愿后,司机问他去哪,他呢喃着:我回家。并信誓旦旦点头的这一幕。他那时心中洋溢着的是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欢喜吧!
但观影结束后,最令我难忘的是维克多·纳沃斯基身上人性善良的光辉。
他愿意提醒赶时间上班的阿米莉小心湿滑的地板,并在她哭泣时递上手帕;更愿意在米洛卓格维奇向弗兰克央求将药带走时,谎称药的使用者是山羊,而非他父亲。只因为如果药用在动物身上,便不需要购药许可证,就可以将药带走。
也正因为他体谅朋友古普塔在印度误伤警察而逃亡,小心地做着机场清洁工,所以当弗兰克以让古普塔坐牢而放他进入纽约作为威胁,要求他回国时,他只是站在那儿说:别动他们,我回家。在弗兰克的追问下,一遍遍说着yes。
如果说心存善意,定能途遇天使,那么影片中的古普塔或许就是深谙了维克多·纳沃斯基的善良并愿意用自己来成全他的天使。
视线落在机场大型落地窗外,窗里是候机回国的维克多·纳沃斯基,窗外则是古普塔拿着拖把,向准备起飞的飞机小跑过去的背影。他跑向它的一个轮子,用拖把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进而转过身,面对维克多·纳沃斯基,挥舞着一只手,大喊着我回家了,走吧满分作文网!,脸上满是释然的笑意。
马克·吐温曾言: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维克多·纳沃斯基被迫滞留机场,却没有忘记怀揣善良,并温暖了机场的其他工作人员。
如果说维克多·纳沃斯基的善良仅是自身灵魂高尚的体现,那么《感动中国》的吴锦泉,这样一名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也许更能使人感受善良的能量。夫妇两人除了磨刀,无其他收入来源。2010年,吴锦泉夫妇得知甘肃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的消息后,带着几个月磨刀挣的几百元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了23392。2元。一把刀一块钱,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他的善良,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体现。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