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家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5-06 作者:Brave 学生文档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讨论,读后感是我对书中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月亮上的家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6篇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篇1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着,但有谁能够说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光匆匆,人生如梦,又有谁能够真正抛却一切去探寻这个答案,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

看完毛姆所著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对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生活美满,事业成功,但是突然有一天却抛弃了所有,远走他乡,为了一个让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理由——画画。在异国他乡,他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他的画作没有人欣赏,更别说有人买,但他却从不在乎。他对别人的同情不屑一顾,也讨厌一切影响他追求艺术的东西,对自己最为亲近的家人、朋友冷酷无情,傲慢不屑,即使对自己最本能的欲望都当作桎梏,满怀恨意。所以当他厌倦了文明世界,就安居一隅,在南太平洋的一个美丽岛屿,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创作出了他穷其一生所探求的作品,这是一部改写现代艺术的不朽之作,但是他却在临死之前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将它烧干净。

这个结局虽然作者毛姆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写了出来,却更震撼人心,毕竟这幅作品是斯特里克兰毕生追求的东西,他将终极精神的感悟用这幅画全部呈现了出来,如果能够留存于世,那必将会有更大的价值,这幅作品也终将成就斯特里特兰,但这不是他的选择。一把火烧干净,是主人公意愿,而这样的结局也确实更符合特立独行的斯特里克兰,在小说中除了他的艺术创作,他对一切都不屑一顾,所以当他已经完成了心中想要完成的东西时,精神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心中的“月亮”,这就够了。所以当他的画伴随着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生命的涅槃和升华。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窗外下着倾盆大雨,看着大雨中行色匆匆的人们,我忽然有了一番感慨,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有人为了生存,背负着生活的重担,难以喘息;有人为了名利,费尽心机、八面玲珑,活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有人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过一天是一天;有人按部就班,过着乏味的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当然也有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能够鼓起勇气,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求更高价值的生活。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里真正的问自己一句: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有没有被这个残酷的生活现实所打败?现在我是否活成了自己心中想要成为的样子?

什么样的生活有价值,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答案。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这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篇2

?月亮与六便士》是以著名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小说的主线情节比较简单: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证券经纪人,高收入,有着漂亮的妻子,聪明健康的孩子,这在外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生活,人生赢家。突然有一天,他放弃工作,抛妻弃子,只为追寻绘画的梦想。

有人认为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冷漠无情,自私。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仅仅是留下一张字条,写着:“晚餐准备好了”。当他被问到:“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回答道:“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再被问道:“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他是自私的,没有责任心,但也很无辜,他的眼中不仅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是个被梦想俘虏的人。

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追逐自己的梦想,这需要巨大的勇气。追梦的道路异常艰辛,他穷到连颜料到买不起,落魄到看不起病,几次差点饿死,但却一直如痴如醉坚持画画。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坚持着,画画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这本书中写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便也决定了他选择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篇3

最初接触到《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朦朦胧胧地记得书讲述的是一位执拗的流浪画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阅地最多的一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精神世界,让我无比感动又无比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狂热理想去对抗世俗现实的故事。

书籍的简介《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出自英国小说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之手。该小说以“我”作为第一视角,或是与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直接交谈,或是听天涯四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最终将这位流浪、冷酷、坚强,伟大的画家一生传奇之旅娓娓道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英国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不断作画,罔顾世俗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被灵魂深处本能的、神秘的原始力量所裹挟,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地,终成大师。

关于作者笔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又无法理解。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思特里克兰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理应过得很幸福,可许多人都是在这长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里渐渐厌倦和迷失了自己。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轮回的生活里,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再满腔热血兴致高昂的动力与欲望,他们想要的压根就不是金钱和名利。

作者笔下这种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泥潭,会越陷越深,终究挣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们心中萌动,最终会占据他们的全部身心,不顾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个炽烈的追求,其他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内心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光洁的月亮,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苍白的现实,终是现实对于理想最牢固的枷锁。也许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牵绊着他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纷纷都成为压死他们想要脱离这潭死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不一样,他无惧众人的谴责与谩骂,甚至无视道德的束缚。他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有错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如梵高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我曾读到过一篇书评,上面说:“思特里克兰德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宁愿付出财富亲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主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接受我们内心的渴望在召唤。毕竟这种渴望,即便我们能够逃避一时,也逃不了一辈子。就像人老了一样,总想着落叶归根。而“责任”这两个字眼,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被责任束缚着双脚,与理想背离,越走越远。倘若我们无视内心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信我们也没办法对自己妥协。

从某些角度来讲,毛姆又是极其幸运的。他找到了此生挚爱的东西,不过代价确显得沉重了些,可至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丰满的。也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

...
《月亮上的家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