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5-08 作者:Monody 学生文档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感悟,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阅读变成一种深入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让作品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6篇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2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3

我读了《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深深地被肖川教授那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我感觉,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清丽、灵动的文字犹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馨。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要知道,您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幼儿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微笑是一种力量》这篇随笔是我最喜欢的文章,让我懂得作为老师,我们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淤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因受伤而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孩子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莎士比亚说过:如果你一天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所以说,微笑会给你一种友好、安全的感觉,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人心的距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拥有友谊和财富的人,你就把智者的微笑写在脸上,把愚者的冰冷的面孔摔到一边去吧!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暗示和期待。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师的种肯定。

微笑是对学生爱和关注的最好阐释。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翻书细读之间美妙的感觉绕着指尖,停在唇边,好不惬意,《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合上书,闭着眼,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停留在心中。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

...
《读教育的力量的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