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意义深远和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感悟和评价,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枣儿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枣儿的读后感篇1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曹文轩的《红枣》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这本书的第一篇——《红枣》。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农村的自由市场里,有一个可怜的瞎眼老奶奶靠买红枣为生。因为看不见,她卖枣只能一分钱一颗的卖。一个才七岁的叫香菱的小姑娘,天天都来陪老奶奶,还给老奶奶占地方、遮雨。
有一次,有一个坏叔叔,他欺负奶奶看不见,用很少的钱骗走了老奶奶很多的枣,结果被香菱给看到了。可那个坏叔叔不但不承认,还把香菱打了。于是香菱将爸爸叫来,把欺负老奶奶的坏叔叔“教训”了一顿。从此,香菱和老奶奶成了一对忘年交的好朋友。
我觉得,这个故事写的既生动,又感人。这个可怜的老奶奶太善良了,她的善良用错了地方。她以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所以在坏叔叔第一次多拿枣,被香菱告发时,她还认为是香菱数错了。在香菱回家找爸爸时,老奶奶还对坏叔叔说:“快走吧,一会儿人家爸爸就来了。”就是因为老奶奶太善良了,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被人欺负,我觉得善良也要看对谁,对坏人就应该收起自己的善良,善良对坏人也要有锋芒才对。
而香菱,是个既善良,又勇敢的好孩子。她对可怜的老奶奶很好,好得就像自己的亲奶奶一样。当奶奶被人欺骗的时候,她就勇敢地说了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好人,遇到坏人时,不能害怕,要机智勇敢地和他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红枣儿的读后感篇2
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老人与男孩的对话,感悟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等),弘扬亲情和乡情。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想〕
以童谣为切入点,围绕“枣儿的味道是怎么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而探究、领悟作品的象征意义,并作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小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甜在口中,香在心头。爹娘没有吃,然而他们心中高不高兴呢?是的,这其乐融融的情景中,什么使枣儿的味道益发香甜?亲情。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也常年没回家,就算能吃到枣儿,枣儿也肯定没有那么香甜,甚至是带着些许思念的苦涩的。一颗枣儿,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二、朗读课文,整合感知,把握剧情。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作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2、请学生思考:
⑴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⑵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明确:
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⑵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与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
三、梳理情节,品味语言,体会对话的深层含义,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以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
(一)关于老人
1、老人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那些事情?这些事情都与什么有关?
2、老人在讲述这些事情时,心情是怎样的?
3、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菜,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⑴学生先自己朗读,体会老人话语中的情感。
⑵讨论话语中包含怎样的情感,并明确该以怎样的语调来朗读。⑶请学生自荐表演,师生作评点。⑷集体朗读。
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小男孩?
5、“枣儿”包含着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枣儿”的来历,尿脖子,尿树。回忆了“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爷儿俩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这些事情都与枣儿有关,枣儿是文章的线索。
2、老人在回忆儿子时,心情是愉快的、自豪的,又夹杂着眷恋和伤感。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流露着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对故土和老伴儿的感恩。
3、老人的第一句台词中包含着对年轻岁月、年轻生命的珍爱和怀念,对时光匆匆的唏嘘感慨。第二句台词中“甜”的可能是自己,虽然自己对儿子满怀深情,但儿子还是把自己忽视、遗忘,心中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甜”的可能是故乡,虽然它曾经盛着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儿子还是把他给遗忘了,老人的心中有无限的遗憾。“甜”的可能是亲情,虽然它香甜,然而儿子繁忙的生活未必非常需要它,老人的心中有些许迷惘。
4、老人对男孩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特别是舞台提示,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中男孩几次要离开,都被老人叫住,更可以看出老人将亲情投射到小男孩身上。
5、小结: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有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2、小男孩为什么要藏着枣儿给父亲?
3、文中有一个片段,我们分角色来朗读朗读,揣摩男孩的心理: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男孩
也来。老人
不骗我?男孩
骗人是小狗。老人
我们拉勾。
4、对于小男孩来说,枣儿包含、寄托着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
1、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因为他思念父亲,企盼父亲回来,相信父亲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