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讨论,通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篇1
?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多年在四川省几所重点中学任教。大量的教育实践,使他悟出教育的真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真诚之心!
李镇西老师在这本书中通过七个“手记”,将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在每个手记的前半部分也有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很强,很浅显,不俗套,不空洞。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记录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最让我敬佩的是李老师那种把学生作为一辈子的朋友的亦师亦友的真感情,最让我难忘的是李老师那种“真爱、真诚、真心、真情”的真教育。
给家境贫寒的宁玮送钱让他补充营养,并与他保持八年如一日的联系,演绎师生间最长情的告白。跋涉三十多里山路,给因家庭欠债想辍学的伍建送去捐款和物品,与学生齐声大喊:“伍——健——你——好”,那是老师对学生最深情炽热的呼唤。
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写生日祝词,温暖了学生最浪漫的记忆。周末轮流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家里做客,暑假邀学生游山玩水,和学生欢度春节……这一桩桩,一幕幕,无不令人动容泪目,亲人尚做不到这样,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分明是胜过了亲人。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是我最受启发的一部分,可能是与我现在所教育的学生有关,也可能这是李镇西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所以很贴近实际,也很有操作性。先把这部分精华摘录下来,然后再谈谈我的感想。
后进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对“后进生”的爱,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怀的自然流露。时刻记得: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学生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人人平等。
后进学生教育需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的坏习惯不可能一个早晨就根绝,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与进步。
教育者要允许“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自己进步的信心。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
我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相比起来,对于学生的爱还太少太少。
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教育是一件需要付出爱心的事业。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我也会继续揣摩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让它指导我的教育越走越远。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篇2
我认识李镇西老师是在“教育在线”上,我经常走进“镇西之家”,倾听他娓娓道来的故事,聆听他对于青年教师困惑的解答……那时候,我的脑中出现的始终是一个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师长。常常被他的故事感动着,常常为他的言论而折服,我从来不想去考虑别人的争论,我就坚定地认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就一定是个好人。
捧读《爱心与教育》,就像又一次走进“镇西之家”,而这一次,我走得更深,时时感慨着,时时唏嘘着,被平凡的小事而感动得泪如雨下。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封面的那一霎那,我又一次深深地感触,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微笑是爱心的反光镜,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我,作为一位幼儿教师,也是深深地爱着孩子们的。我会为孩子在园里磕着碰着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一点点不良习惯而发愁,我更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我的爱常常被我的暴躁淹没。一时的爱与安慰,我能做到。但是,我却无法做到始终如一。李老师不仅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而且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生活、爱社会、爱家乡、爱国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李镇西老师认为情感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他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用自己朴素的行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有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有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有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但是最能打动我们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真的很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真的是很难很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
我也是教师,从事了5年幼儿教育的教师,面前的孩子千差万别,面对他们,我相信自己有爱心,但是我也在问自己:我有耐心吗?我有足够的耐心对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吗?我能用自己的微笑驱散他们幼小心灵上的阴霾吗?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妞妞,性格极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她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几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她的进步还是不尽如人意。看完《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决定用心去对待她,积极鼓励她。一天她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一言不发,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她说:“妞妞笑嘻嘻的,一定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她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她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她说:“嗯,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最喜欢听妞妞说话了。明天大声说,让小朋友们都听到,可以吗?”她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看到她的微笑了,我也知道她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从此后,她越来越大胆了。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