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影片情感的深刻体验,写好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参观向应纪念馆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参观向应纪念馆观后感篇1
3月23日上午9:00,我作为经管学院青马班成员,来到了位于北新街七贤庄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
站在纪念馆古朴的围墙前,我凝视着七贤庄那一排似乎望不到尽头的平房,以及门旁停放的40年代的老式黑色汽车,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众人跟随着解说员,进入纪念馆内。
大是七贤庄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七贤庄于1936年春落成,占地13600平方米,由10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平房院落由西向东排列组成。借《晋书》中的竹林七贤而得名。踏上由周围向中央延伸的五级台阶,我们进入了七贤庄一号院的历史展厅。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医疗器械和药品十分缺乏。经过寻找,我党联络员代表刘鼎考虑到地理、交通因素,选择租用火车站附近的七贤庄作为秘密交通站。在德国牙医博士温奇·冯海伯牙科诊所的掩护下,秘密交通站开始了为延安采购、运输医疗器械和通讯器材的工作。为了将中共中央的声音传播到全国各地,战士们在屋内挖掘出一间地下室,用于电台工作,这令我印象深刻。每次使用电台,都要用棉被将地下室的入口完全封住,以防被周围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据点内的敌特分子发觉,因此战士们冒着缺氧窒息的风险,在半夜轮番进入地下室发报,他们的执着与谨慎令人敬佩。
此后,七贤庄历经了作为红军联络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两个阶段,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在1936年——1946年的艰苦岁月里,战士们以此地为中转站,完成了营救红西路军的壮举,源源不断地转送药品、设备等抗战物资,为红军对敌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此外,诸多红军领导人都曾在此地工作生活,众多爱国青年、仁人志士经由此地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人才云集使得红军在动荡与炮火中越战越勇,以星火燎原之势,挽救国家于危亡。
十年斗争史,千载七贤庄。80年前的风云激荡,留在我心中的,是我党战士们的坚毅顽强,是国际友人的舍命相助,是爱国青年的激情澎湃,是中华民族在黑暗与压迫中孕育的光荣与梦想。
走出青瓦白墙的平房,正巧看见数位党员干部站在办事处门前合影。他们手中紧握的党旗,正迎风飞扬……
参观向应纪念馆观后感篇2
雨花台烈士陵园观后感
八月二十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这里有很多让人震撼的建筑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从正门进入,一进门,就看见有条宽阔的水泥路。路的两边种满了苍松翠柏,路的尽头庄严地矗立着一组群雕,它由党的工作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九位烈士的形象组成,他们充满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看完之后,这九位烈士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再也忘不了了。
绕过庄严地烈士群雕,我们又来到了高大雄伟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这个纪念碑高米,碑体为方形,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着邓-小-平爷爷亲手书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灿灿的大字。碑前立有一个烈士铜像,铜像高米,题为“宁死不屈”。烈士铜像前地地上点着一盏长明灯,灯里的火种采集于泰山之巅,寓意烈士们的生命重如泰山,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看着那熊熊的火焰,我仿佛又见到了那些大义凛然的烈士们。
纪念碑的正对面是雄伟的烈士纪念馆,一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恽代英的铜像。恽代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很好学,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却在1931年牺牲了,那年他才36岁。再往里走,我又看了邓中夏、罗登贤等革命烈士的生平介绍,我很感动。
参观完后,妈妈给我买了四块雨花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块红色的,这块雨花石红红的,上面有一条条淡淡的花纹,有一个小角上是淡黄色的,透过这里差不多可以看清东西,可好看了。
今天的参观过程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利用周末时间,我们班组织大家参观了南京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里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事迹陈列馆,凭吊人流常年不断。
进入风景区,我们首先来到庄严的革命烈士雕像前。在烈士们的注视下,我们凝视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共同表达对我党我军的无比忠诚和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把雨花台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闲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雨花台被杀害。自1927年——1949年,约有10万革命烈士殉难于此。
在烈士纪念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听取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并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心灵经受着巨大的震撼。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照片上他们的稚嫩却又充满坚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们的心底。
纪念馆外,是优雅的烈士陵园风景区。也许风景秀丽,也许气候宜人,但在这块埋葬着无数先烈的土地上,我们始终步履蹒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黑暗统治的腥风血雨中,先烈们表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们始终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顶住各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革命遗志和远大理想。作为一名军队政工干部,我们要用先烈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一切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提高打赢能力,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参观向应纪念馆观后感篇3
“十一”长假,母亲带我去参观铁人纪念馆。一进展厅,光线立刻变暗,突然让人感到心情有些沉重。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刻着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石油魂》的巨大铸铜雕像,这些雕像带给我无比的震憾与感动。
?不屈的童年》共有四个泥雕。分别介绍了六岁时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十岁时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十五岁时去当油矿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有听师傅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师傅告诉他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母亲告诉我,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王进喜刚毅坚韧、顽强不屈的性格。
王进喜当时工作的艰苦环境,在纪念馆中时时展现。茅草屋、干打垒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屋檐下还挂着一串串晶莹透亮的冰柱,让我顿时感到一丝丝寒意,不禁打了个冷战。当年使用的工具、衣物、狗皮帽、鞋还有高科技制造的水杯、水壶等物品都陈列在馆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穿过的工作服硬挺挺的挂在那里像是用木板做的,用锤头砸可能都砸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