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于实际生活,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史记禹读后感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史记禹读后感篇1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本书,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为司马迁的文笔所折服。都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认为这个称号确实很值。
?史记》中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故事,其中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很多,今天就来讲一下关于我读到的《史记》项羽本纪。在一般的历史书中,只有皇帝才能有本纪,而司马迁在这里给一个失败的英雄也作了本纪,实在是难能可贵。
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后,拥有重瞳子,这样的长相就注定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人,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当他看到秦始皇的车马经过时,说了一句很震撼的话——彼可取而代之,而那个时候项羽只是一个小孩,等到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昏庸无道,陈胜吴广起义,天下诸侯云集响应,此时项羽也积极参加。项羽拥立楚国先王的后裔,并和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可是因为项羽的部队遇到的是比较强大的秦军,最终刘邦先入关中。
但是项羽实力强大,刘邦最后也让出了关中王。为了稳定天下他自称霸王,意思就是要展开一场霸业。眼看天下初定,项羽不顾群臣的劝阻迁都彭城。并且对大臣说:富贵不还乡,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里行走。于是项羽抛弃关中沃野千里,又有天然屏障的咸阳,回到无险可守的彭城。
之后刘邦开始起兵造反,项羽就这样和刘邦打了四年,把刘邦打的丢盔弃甲,放弃妻儿逃走。然而在连年的征战中,刘邦和项羽都不想打了。并且项羽还对刘邦讲,要不我们单挑,谁赢了谁就是大哥。其实项羽也是非常幼稚的一个人。终于在和刘邦讲和以后,项羽率部西归,然而由于刘邦违反盟约,终于项羽的军队受到韩信,刘备,英布,彭越等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并且刘邦使用了张良的计策,令汉军士兵唱楚地歌曲。这时项羽以为楚军已经被灭,于是率八千残兵仓皇出逃。
最后项羽只有二十八名士兵跟随,在层层包围下项羽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然而项羽却想放弃,他告诉手下的士兵,我项羽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今天的失败是上天要亡我。项羽在继续逃亡的过程中被一个老农所骗,军队陷入澡泽,好不容易逃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告诉项羽渡过乌江以后可以东山再起,然而这个时候项羽却犹豫了,他很悲伤,八千子弟兵无一人归,他自觉无言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将自己的宝马送给亭长。后来项羽独自冲进汉军之中,在斩杀一百多汉军以后,看到一个故人,于是说既然你是我的故人,那我的头颅就给你拿去领赏。最后一代英雄乌江自刎。
读完这个故事,我看到了项羽年轻气盛经不起失败,试想人谁没有缺点呢。刘邦说自己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所以就算经过无数次失败刘邦都能勇敢的站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不少的挫折,希望我们不要学习项羽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我们应当要越挫越勇。
史记禹读后感篇2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记禹读后感篇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精妙评价。2000前多年前,司马迁在肉体和心灵收到了巨大伤害后,忍辱含垢,写下了《史记》这一部皇皇历史巨著。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名人与重大史实: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商鞅变法”、“将相和”、“荆轲刺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刘邦建汉”……其中,“楚汉争霸”这一段历史最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这一段主要讲述了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天下的故事。其间,英雄豪杰辈出,如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等,但最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的非项羽莫属了。
项羽这个人物十分复杂。在群雄逐鹿的秦末,背负国仇家恨的项羽立志图秦,举兵起义,志向高远;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可谓武功盖世,勇气超人。正是这种志向、勇猛与霸气使项羽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终于成就了一代霸王。但他身上也有致命的缺点:鸿门宴中,他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没有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错失了杀掉刘备的最佳时机,养成后患。项羽攻破咸阳之后,思念故乡想回去,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可见,项羽的虚荣心极强。韩生讥讽他:“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后十分愤怒,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由此可见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无常。正是这些致命的缺点最终导致一世英雄终的悲剧命运——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最终自刎乌江!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为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项羽连同他所处的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已经被历史的滚滚红尘所湮没了……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仍可以借古怀今,以史明鉴。从项羽的身上,我学习到人生应该有高远的'目标和挑战困难的勇气。《论语》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拿破仑也说过:“勇敢坚毅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古往今来,但凡有大作为者必有大志向、大气魄、大勇气,古有秦始皇、项羽、刘邦……,今有康有为、梁启超、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无畏的勇气引领他们的人生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优点,同时还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如我们不要学习项羽的优柔寡断,而应该有谋略,有主见,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我们不应有虚荣心,好面子,而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