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读后感,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思考,读后感是对作品的思考和感悟,是对作品与自己人生经历的对话和对比,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篇1
“一个人要做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特别在学习上,可不能有华而不实,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爸爸常常对我这样说。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一篇《滥竽充数》的故事,使我受益很深,它教育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懂不能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同时对爸爸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早有耳闻了吧,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是个不懂装懂的人,他见当时的皇帝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就混入宫中,在吹竽队里冒充能手,齐宣王以为他会吹,就给了他丰厚的待遇。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况且南郭先生还是在混水摸鱼,就更容易露馅了。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缗王继位,虽然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合奏,偏偏喜欢独奏,南郭先生没有真才识学,只是在鱼目混珠,所以只好逃之夭夭。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识学的人冒充行家,混在里面充数,或比喻以次充好。但这种冒充只能蒙骗一时,迟早会因混不下去而被人揭穿。因此,我们做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冒充行家来混饭吃,而要靠真本事来安身立命。
再举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吧。华罗庚爷爷,他是位举世瞩目的大数学家,可他小时候没钱读书,最后连大学都没有上,伟大的成就全都是靠他自身努力取得的。他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获得了累累硕果,成名成家。
这些故事是不新鲜,可是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不要弄虚作假,到时候只会害人害己!我觉得我有时真的像那个南郭先生。上学期,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中的'优美篇幅背诵下来,老师一再要求我们学习要踏踏实实,平时要多背、多读、多写。但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草草了事,在组长那里敷衍,为的是能尽早去玩。当老师要求齐背的时候我又在那里装模作样,跟着大家乱背一通。但等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我错了。因为试卷中有几道按课文内容填空的题目,就因为有好几道填错了,没有取得好成绩,回家还挨了爸爸的批,真是吃亏啊。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从南郭先生那里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工作,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让我们都从南郭先生身上引以为鉴吧!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篇2
?论语》上面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而“聪明”的南郭先生却不这样认为,读过《滥竽充数》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不免会嘲笑这位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对吹竽是一窍不通,可是为了生计,混进了会吹竽的.人群中。不会吹,再怎么做也是不会,到了最后,他被迫离开了皇宫。看完这则故事后,突然明它的寓意真的是让人深受启发。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很常见,例如,有时我们全班一起背诵课文,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背,嘴巴都不敢大张,糊里糊涂的混在里面乱背,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了,最后自己骗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事、做人要虚心,不要不懂装懂。在学习上,不会的一定要去问老师和同学,直到自己真正懂了为止。如果我们像南郭先生那样,那么我们就是自欺欺人了。考试的时候肯定不会考好,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老老实实的做事。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滥竽充数》的文章,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它教育我们要认真诚实地学习,不懂的就不要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
这则寓言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国王叫齐宣王,他非常喜欢听别人吹竽,又特别爱讲排场,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组成吹竽乐队,一起吹给他听。只要能参加吹竽的人都能得到很高的赏赐。当时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来就不会吹竽心想,机会来了,不如到里面去混一混。
后来,就在齐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高手,恳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南郭先生心里美滋滋地走出宫殿。每次南郭先生都鼓着勇气,捂着竽眼儿,摇头晃脑,装腔作势,混在吹竽队里。他混了一次又一次,结果每次都得到了很高的赏赐,自以为聪明而得意洋洋。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他和他父王一样也很爱听别人吹竽,可是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竽,却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逃之夭夭。
这篇寓言故事,好象是对我的同桌写的,老师叫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他根本就不会背,就跟着我们嘴巴这样动动。当老师问他这句话理解没有,他说没有,当老师第二遍问他的时候,他怕老师会骂他就说理解了。到下课的时候,就来问我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结果在期末考试中由于课文不熟悉,就错在按课文内容填写的句子上,真是太不应该了。
以后一定要认真做事,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必须要真心实学。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篇4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很聪明,可总是把聪明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当他听说国君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聚在一起吹竽,就用一些花言巧语混进了队伍。其实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都装模作样吹了一番,还白拿薪水。就这样混了一天又一天,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就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混在人群中不会有被发现的一天。只要别人不发现他的真实水平,就可以一直混下去,但其实到最后一查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没有真才实学,只想着蒙混过关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像南郭先生一样,喜欢蒙混过关的同学。上音乐课时,我们都像平时一样唱着歌谱。突然,老师让第五列的同学站起来一起演唱,我的同桌刚好也是在第五列。
只见他站了起来,拿着音乐书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神情特别投入。在他周围的人都只看到他的表情,听不见他唱谱的声音,以为他唱的很动听。但我看出他的口型都没有对上,只是胡乱地动嘴巴,根本就没有唱出声。老师发现后,让他单独站起来唱,发现他根本一窍不通,以前居然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就狠狠地惩罚了该同学。
所以,我们平时要好好把老师讲的内容听进去,不要总想着偷懒混日子。就像南郭先生,如果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练习吹竽,一定也会有一定成就的。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篇5
有一番成就,就必需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一天,我翻开了寓言故事,里面有许多多姿多彩的故事。那具有神奇力量的故事象磁石般吸引着伙,其中《滥竽充数》最吸引我。我看完了,至今还另我受益无穷。此文告诫我,做人要虚心,不可以不懂装懂,必须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耐心,才可以学好本领。
这则故事的内容,主要讲了战国时期,大王齐宣王最喜欢听人听竽。每逢演奏时,要300个人合奏。其中,有一个南郭先生入队,齐宣王同意了。其实,他不会吹,他只是装作会吹而已。因为参加演奏后,大王会重重有赏。不久,齐宣王死了,齐闵王继位,但是他不爱听合奏,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其实并不会吹竽,因此知道情况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滥竽充数》仿佛描写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英文单词。学习是要踏踏实实,然而伙并不在意,每当独背的时候很随意地背一下,勉勉强强可以过关,齐背的时候,我摇头晃脑,装模作样,随意应付一下。因此每当听写的时候,我几乎都是名落孙山的'多。
?滥竽充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