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记录,我们可以随时翻阅和回味自己对电影的深刻感受和思考,为了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看完影片后一定要写观后感,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世间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世间观后感篇1
?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给我感受是: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世间观后感篇2
这一集给我的很深的记忆是,很多人在为生活为家庭经历着你从没想过的工作岗位。
这一集说的是尘肺病,这些患者长期在大量粉尘的工作环境工作,有煤矿工人、有金属加工工人、岩石加工等等,他们的工作很苛刻,这些岗位的工资会高上不少,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大爷的采访,他说在地上工作的那时候才一百块一个月,但是愿意下地下采矿的是五百块一个月。
但是很多病人在患上疾病之后,工作的`地方不承认你,因为这些工人大多数并没有正式的合同关系。想申请工伤判为职业病,根本无处申诉。
这些患者常年需要呼吸机在身旁。并且唯一的生存办法就是换肺。
肺源很少,手术价格很高,每个换肺手术都要接近60万人民币。正如之前所说他们却很难申诉,很难得到国家、公司的报销。
给我最深刻的是,一个30出头的金属加工工人,患上尘肺病接近10年,这十多年都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但是他很幸运,有一个老爸在替他筹钱,并且帮他申请到职业鉴定,可以得到国家社保的很多的报销。最后这个老人到处向乡亲们借钱做手术,筹集到接近五十万。
最后这对父子正如他们的心境非常坦荡一样,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们幸运地等到合适的肺源,并且手术后的感染、排异等难关都通过了,最后他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摆脱了呼吸机。
人世间观后感篇3
电视剧《人世间》在造型方面下足了功夫,诠释了形象先于思想的真谛,创作者在精益求精中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情感和内涵,追求传统电影胶片的质感和美感,人物和景物造型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在瞬间融入特定的时代环境和生存语境之中,而且这种真实性和假定性高度统一的造型本身就是叙事内容,具有参与叙事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通过逼真的衣食住行、锅碗瓢盆、言行举止等细节造型,唤起观众对特定年代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行二度创作,有利于在叙事和接受中生发强烈的“剧中人”的共鸣情感。
虽然生活和命运异常艰苦和坎坷,但全剧画面主体造型的色彩较为温暖亮丽,反映了底层人物对走出生活困境、收获梦想充满了信念,以暖色调给人信心和力量,这些画面造型意象具有整体性的象征升华功能,传达了底层人物乐观向上和向死而生的达观人生态度,彰显了抚慰忧伤和引领希望的悲悯情怀。
人世间观后感篇4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人世间观后感篇5
?人间世》是最近好评度极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医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医患故事。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人间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
片中拍摄和记录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变化,病患家属的担心焦虑,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片中人物所发生和经历过的事,带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得到与以往不同的对生命的认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生是一个生命的起点,死则是终点。没有人想轻易走入终点,更何况是断送他人的终点。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签下自愿放弃治疗通知书。脑死亡,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但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人们就不愿承认这个已经在悬崖边的事实。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该是最绝望和无助的,他们面对病床上年轻的骨肉,无法割舍,悲痛得无法自己。但总会走到终点,谁都无力回天。父母在万般不忍之下签下放弃治疗书,并将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献。这是让常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要签下通知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终点完整的归去?这个孩子已经脑死亡,再让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过是多让心脏跳动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让这鲜活跳动的心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这对父母的决定救治到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个捐献者和他的父母无疑是伟大的,让人心生敬佩。
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临病痛和死亡的时候才是最无助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关注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在世,生而为人。人纵有七情六欲,但终避不过一死。所以我说,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