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写读后感,书籍中的智慧与读者心灵产生共鸣,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故事和情节的共鸣和感悟,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锁的读后感4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锁的读后感400字篇1
?山居笔记》一遍看下来,感觉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可以用“美、奇、柔”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我公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余秋雨写的句子真的很美很美”,而当时我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很美很美”的真实含义,而今,看了《山居笔记》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诠释,诸如此类的语句还很多很多。同样是几个汉字,在他的笔下竟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句子,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赏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语句中还隐约着“奇”的特点。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是很“奇崛”的,像“领略这样逝去以久的人生风采”等等句子。还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写现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贩说“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形容康熙狩猎时马跑得快时说“耳边生风,群山急退”。小商贩、马快跑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这些“描绘”语句却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柔”是说余秋雨的文章显现出一丝绵、缠之意。有很多句子有这样的特点,细细品味会感到有“柔”意。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中有这么一句:“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也许余秋雨就是本着这句话而写文章的吧,我觉得这也是评论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锁的读后感400字篇2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
?红岩》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尽一份力!
锁的读后感400字篇3
读了《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我深受启发。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天,他看见蔡恒公,说蔡恒公病了,病先后在皮肤里、皮肉里、肠胃里,可是蔡恒公不听劝告,最后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就再也不能治而死去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但是必须听劝告改正才好。文中的蔡恒公就是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死亡。这是多么可悲啊!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起了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小时候偷了一条围巾给妈妈。妈妈想:“没事,只偷了一个小东西,不算什么。”过了几天,儿子有偷了一台电视机,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有电视看了。”有人劝那个孩子别再偷了,他不听。后来他长大了,还是没改掉偷的恶习,去盗窃银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小病、小缺点或者小错误,这时候一定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以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不喜欢批评和劝告,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
今后,我在犯错误的时候,坚决不想蔡恒公那样不听劝告,而要及时改正错误,不固执意见,要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锁的读后感400字篇4
古文说白了也就是古代人写的东西。文章千秋之大事,万世之伟业,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体会的。
古语云,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用这形容古文个人倒是觉得着实贴切,世间之事总是逃不了一个情字。
这是中国士大夫们的羁绊了。小到花花草草,再到深秋季节,再到家国天下,几乎每件事,每一物都留下了他们的感情。纵情于山水之间,明月松石可感,落花孤雁可叹;独闯于塞外边疆,葡萄美酒可饮,孤城落日可敬。江湖上寒江独钓,庙堂中指点江山,文人都渴望净土,可几乎没给我们留下净土,能写的都被他们写完了。若在古代还可劝天公降人才,身处当今只能江郎才尽啊。
古人所拜无非天地君亲师。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地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低调奢华小清新,君有先天之忧而忧的忠诚良将,亲有千里婵娟的手足兄弟,师有传道授业的万世师表。当然还有良师益友的送东阳马生,送董邵南,送孟浩然,送汪伦,送出了执手相看泪眼不舍,送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痛心,更送出了天涯若比邻的豪爽。
古人所做无非修身治国平天下。文人心中都有鸿鹄之志,但终究逃不了燕雀的躯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文人做出了三个选择。第一逃避,采菊东篱,陋室有铭,第二吐槽,三吏三别,苛政似虎,第三尽力,满江红泪,生死不避。
其一者,看似潇洒自如,虚实之间谁又可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又为何出山,倘若真的归隐于野,枹树而死那才是气魄。文人都推崇诸葛多智于妖,其实哪是佩服武侯之智,实则是皇叔的信任啊。做隐士做到割席自立才是真隐,别隐着隐着还说自己心怀天下,有几分小气更有几分可笑,只能说贱人就是矫情。
其二者,看似忧国忧民其实一事无成,嘴上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可现实中连自己的草庐都保不住,难道不可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赊酒度日,有那时间不如搭几个草庐至少让周围的乞丐住,天下大事办不了,手里有活不想做,真是扯淡,此等小人何以称圣?然后世之人亦是小人尔,眼高手低,小人拜小人倒是合情合理。国仇家恨哪有这么简单?匈奴未灭何以成家,倒是快意恩仇,原因很简单那是我们打别人。可真正别人打我们的时候,遥望王师,家奠告翁。当然也有书生意气,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无奈主战不如主和啊,只能学得老夫聊发少年狂啊。难道只能自感神伤?只能说不装逼还是好朋友,上阵杀敌,死则死矣,岂不快哉,youcanyouup,nocannobb。
其三者,倒是比起前面来让人钦佩不少,精忠报国,马革裹尸,结局是惨了点,可比自怨自艾强多了。男儿自当粉身碎骨,留得清白,可叹零丁,可说惶恐,但最后请你以死明志。
其实古代人真的比我们苦吗?很难说,每一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活着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