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7篇

时间:2023-01-28 作者:Cold-blooded 心得体会

我们保持真诚的态度是写心得体会必须具备的,我们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可以彰显出我们的内心,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7篇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篇1

夏夜,大院里的小朋友都在忙着捉蛐蛐。我在灯下被《世界经典神话》一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她为我打开了世界神话宝库的大门,让我徜徉于天地间,思绪也随着来到了几千年前。书中数以千计的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表现了当时人类的公正、刚强和勇敢。有些文章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比如;因反对正义而被亲人五马分尸的国王彭透期,因嘲笑别人的正确教导而被神射死十四个孩子的王后尼俄柏,因贪恋美女而毁灭了自己和国家的帕里斯……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不能背弃正义,不能贪小失大,否则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巨人安泰的故事。安泰是一个巨人,只要不离开他的母亲—大地,他就是不可战胜的。凡是经过利比亚的过路人,都必须跟他格斗,如果他们输了,就得死。事实上,他们的确全部被打败了。勇士赫拉克勒斯在同他角力时,发现要打败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次他倒地,起来时都获得了新的力量。赫拉克勒斯把他打倒了三次,终于找到了他恢复力量的秘密,于是他用强有力的手臂设法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掐死了他。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没有母亲的孩子就好比插在花瓶里的花。”这句话我一直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思。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我。我现在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全离不开妈妈的付出。有的人对同学好,对朋友好,却不肯给母亲捶捶背,擦擦汗,说一句体贴的话,认为母亲的付出是应该的。我们还在母亲的呵护下生活,也许还不能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含义。世上的财富有许多,可母亲永远只有一个,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在夺冠后的第一时间,那么多人想到了远在家中的母亲,运动员们眼中热泪涌动,对母亲的真垫情感激荡在心中。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母亲。读了《世界经典神话》之后,我更坚定了这个信念。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篇2

有一本书,它改变了我的世界,也改变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况与总结,让哲学不再枯燥和乏味,而是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

本书讲述了一位叫苏菲的少女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在神秘人的引导下,她开始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生的知识,企图尝试解开一个个哲学问题,从而打开了苏菲那个充满好奇心的世界。

“你是谁?”“你从何而来?”这一个个哲学问题看似简单,却富有深奥而远大的答案,这个答案从不分对与错,只是追寻着心中所想。“我是谁?”“我是兰博雅。”“我是地球人。”“你从何而来?”“我从妈妈的肚子里来。”还是“这个世界创造了我?”这些都有无止境的思考,无止境的答案。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个不切合实际的学问?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去思考这些哲学性的问题呢?也许是因为他们已失去好奇心,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他们只相信具有实际性的科学证据,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这些人的世界中只有一定,没有猜想。

就如我们碰到一个新奇的事物,我们必然会一时注意,让这样东西变得不再新奇,去接近它,去接受它。就像小孩子碰到狗,就会对着狗汪汪直叫,而大人却不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有兴趣。但内心装有好奇心的人,不会厌倦每一样东西,哪怕已经看过成千上万遍,他们也从不厌倦,而是去研究这件东西没有人发现的点,找出不一样的内容出来。人一生下来,除了养活自己的本命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探索世界,观察世界,发现世界。那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

少女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开始的地方。她用自己的好奇心,聪明的才智,开辟出一个全新,不一样的世界。苏菲也教会我们很多哲学问题,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篇3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篇4

受熊培云先生的影响,最近我开始阅读雨果的名篇《悲惨世界》。这是一部很长的书,虽然目前没有读完,但已经受益匪浅。为了使自己读书时有过的感动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终烟消云散,那么就开始边读边写下一些读书的体会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人问我是《悲惨世界》里的故事悲惨,还是《活着》里的故事悲惨?我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悲惨,《活着》的悲惨发生在特定的年代,悲惨的原因很多是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造成;《悲惨世界》的悲惨则是一种在人类社会随时都会发生的悲惨,它也许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但你分明知道它也或多或少发生在你身边,因为它不仅仅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而是由人性所造成。

冉阿让,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他出身贫困,从小与家境困难的姐姐相依为命;他辛勤工作,却无法为自己的侄儿们带来起码的温饱;他为了侄儿们不挨饿而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了5年的苦役;他因为屡次越狱不成,最终坐了19年的监牢;他获得了“自由”,却躲不开社会歧视的目光,城市里的人没有人愿意给他工作,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宿。在这样一次次被社会抛弃,一次次被他人打击下他已经变得心如铁石,仇恨社会。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仇恨社会的确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就在这条叫做冉阿让的丧家之犬走投无路的时候,城里的卞汝福主教,这位活在人间的

...
《世界读书日学生读书心得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