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微生物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2-18 作者:Brave 心得体会

为更好地抒发个人情感,写心得体会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生活有不少看法后,大家都要及时记录心得,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病微生物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7篇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篇1

一、通过学习,了解到水中所含有的细菌来源于空气、土壤、污水、垃圾和动植物的尸体,所以水中细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病原菌、通过水传播的疾病有痢疾、伤寒、霍乱、肝炎和急性肠胃炎等,这些将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原水经过净化消毒后,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指数如果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要求,说明病原菌被杀灭,普通细菌也明显减少,因此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杆菌群的测定是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考核给水净化效果的指标之一。

二、水中细菌的检测方法

1、细菌总数(平皿计数法):水样在营养琼脂上在有氧条件下37℃培养48小时后,所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

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充分混匀的水样注入灭菌平皿中,倾注约15ml已融化并冷却45℃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并立即旋匀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待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面向上,置于36±1℃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进行菌落计数,此即为水样1ml中的菌落总数。

2、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有:多管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

(1)多管发酵法:总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取10ml水样接种到10ml双料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取1ml水样注入到9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后吸取1ml注入到10ml单料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每一稀释度接种5管,将各种管置36±1℃培养箱内培养24±2小时,如所有乳糖蛋白胨培养管都不产气产酸,则可报告为总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酸产气者,将产酸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于36±1℃培养箱内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形态,挑取符合特征的菌落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和证实实验。

(2)膜法:总大肠菌落滤膜法是指用孔径为0~4.5um的微孔滤膜过滤水样,将滤膜贴在掺加乳糖的选择性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能形成特征性菌落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以检测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方法。

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朝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样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5.07*104pa下抽滤,水样抽滤完后再抽气约5秒,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滤膜截面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4±2小时,挑取符合特征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3)酶底物法:总大肠菌群酶底物法是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细菌群组,该细菌群组能分解色原底物释放出色原体是培养基呈现颜色变化,以此来检测水中总大肠菌群。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所学内容的小结,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细菌分析的知识,也为以后开展新的微生物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篇2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培养实验能力的实验课,它不同于我们在大二开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实验课。在这些课上,主要以制备样品并观察样品的形态、结构特征为主,这是由于我们当时正值大二,专业知识还远不够。

随着以后理论课学习的深入,我们开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学习,这无疑对于深刻巩固我们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帮助的,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如启动子的概念、类型、pcr的原理等。另外,在实验课中,我们掌握并学会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如质粒的提娶总rna的制备、pcr技术等。

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通过亲身接触实验过程并亲自设计一些实验得到了提高,使我们不再象刚开始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时候照搬实验指导上的实验步骤,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对原有的步骤作必要的改进。

此外,通过这门实验课的学习,我们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如有时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我们渐渐养成了仔细分析实验结果的习惯,查找在实验设计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理论知识认识得更清楚。

总之,我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称得上实用、精彩、有意思的好实验,对于今后我的研究或工作很有价值。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篇3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篇4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属限选课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良好技术人才,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因此课堂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应注意介绍国内外研究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和新进展,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教学内容。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

...
《病微生物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