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2-25 作者:loser 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知道怎么写合适吗,心得体会就是将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材料,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5篇

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篇1

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博学课堂”教学改革,感觉对体育课而言也是好处多多。

1、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的荣誉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回首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学生上体育课热情不高,练习时较被动,往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是一种灌注式加训练式的教学,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且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体育课的技术和技能,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建立互帮互学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热情和快乐。如教学障碍接力跑时,在以前往往摆好障碍,排好队伍,讲解一下规则和要求,就发令比赛。这现在我们就可以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调整队伍次序和障碍摆放,学生就会思考、合作,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进来,都会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学习真正能启发自己,帮助别人。通过相互配合,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和友谊,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3、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小组成员间加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它特别强调互帮互助,而且帮助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重心从鼓励个人优胜转向了小组成员合作成功,激发了团队精神,学生间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心理。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真正让他们领会到什么“一起笑,一起哭”的同甘共苦精神。

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篇2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多方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个性化成才是中心

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保障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习得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稳定就业、成功创业,成就出彩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传统应试教育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但他们绝不是“二等公民”,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重树信心,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让志愿尽早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偏好习得一技之长,努力让志愿继续读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进一步深造的人生理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就读职业院校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文化技能并重并举。目前,个别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制约,技能教学仍是在黑板上教学生开机器;一些职业院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不开设或很少开设文化基础课程……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要坚决予以摒弃,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文化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并重并举。

专业特色发展是基石

职业院校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科学定位,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统筹力度,协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xx”等战略部署,依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要求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前瞻性地调整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

服务产业特色发展。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需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找准专业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群),逐步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稳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一直位居各专业前列,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对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主线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抓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湖南、河南、宁波、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促进意见、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性条例,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所在地方、行业和学校实际,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明晰校企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着力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协调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或示范性职业院校,通过集团内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的有效沟通与互利合作,发挥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应用项目攻关、特色专业共建等多方位合作,推动校企共生共荣发展。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密切合作。

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职业院校的院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应具备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了解经济社会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懂校情,知学情。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培训,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措施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要根据专业调整和产业发展态势,主动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一线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育

...
《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