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生活中得到启发后,都是会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的,体会是要重点展示个人的思维能力的,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教科研培训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高教科研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一直以来,总觉得校本科研是一项很高深的领域,虽然曾多次偿试涉入这一领域,但总觉得自己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很层面,感觉对这一领域的很多东西自己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入,更别说是运用自如了,但通过这次学校对校本科研工作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受益匪浅,很多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明朗,现在简要说一下自己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如何确定研究的课题,而且感觉确定课题其实是一种很自然、很简单的事,只要在教学中做到用心、留心。很容易确定一次很有价值的课题,因为科研课的来源其实离我们的工作实际很近很近,我们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寻找课题;可以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从成败经验中寻找课题;从改革和发展出现的理论及政策问题中寻找课题,另外,科研课题的选择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1、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本次培训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终于明晰了制订研究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一、课题名称。二、负责人及成员分工。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四、圆内外研究的现状。五、具体的研究内容。六、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七、实施阶段。八、保障条件。九、经费支出。十、成果形成。有了这样清晰的结构,我们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就会更有条理且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更明确了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研究中,遵照以下几个步骤会使自己的研究更具科学性。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三、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四、立项。五、搜集并整理资料。六、实施计划。七、撰写研究报告。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收获很多,在以后的校本研究工作中,相信自己会更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让校本研究工作越做越好。
高教科研培训心得体会篇2
家长们要明白,在学前阶段,孩子关于学习的体验应该是快乐的、美好的,远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犹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鉴。据说,犹太人把书涂上蜜给很小的孩子,让孩子们对书建立第一印象:书是好东西,书是甜的,从而让孩子终身爱上书。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家长才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孩子的早教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给孩子早教的机会并非一定要去昂贵的早教中心。专家指出,家长不要简单寄望于某些早教机构、老师或帮助带养孩子的人,对婴幼儿的早期应体现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方方面面,家庭是孩子终生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早教内容必须适龄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不过,专家也指出,早教内容必须适龄化,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早教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专家提醒,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可以完成的。适龄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它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婴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欢乐的同时,轻松学到知识。
如0岁至1岁的孩子,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进行动作、语言训练;1岁至2岁的孩子,则应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体魄,促进语言发育;2岁至3岁的孩子,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
家长也是早教的主要对象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才是早教课上的重点对象,所以即使自己留下来陪宝宝也不会集中注意力,经常随意走动、接电话、刷微博、玩游戏、聊天……
专家指出,家长也是早教课的主要对象,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理念,了解育儿知识,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同时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好的早教中心还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的方法与技能。
早教≠早学习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一些家长还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
其实,早期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班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一些家长攀比心太重,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此期望值甚高,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专家指出,要做一个优秀的家长,必须要不断努力学习早期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意识,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天才和真正愚笨的孩子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常的孩子,但是他们各自身上的潜能都会等待着家长去发现并挖掘出来。
高教科研培训心得体会篇3
8月23日,一个凉爽而惬意的暑期日子。区教科研干部的培训也在这一天拉开了帷幕。其实我不是科研干部,很有幸的参加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培训,心中还是感觉惭愧,更多的还是感觉应该奋进吧!
第一天的培训邀请了苏州的两位者,一位是张菊荣校长,一位是沈正元副局长。张菊荣校长谈的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一上午的时间很是有限,而真正能把课堂观察,他们实地做的这样一项实验深入浅出的讲完,是不容易的,所以,张校长的讲座只能是简单的的进行讲述,中间很多具体的操作和实施都简单的概述,这是让我很遗憾的地方。课堂观察,我在前几年也就听说过,而张校长是带领一群人实实在在的做出来,很务实的实践,很有用的研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一种做实事的静心。比如自己,有时总怕太麻烦,很多东西不能静下心来做。你也想到了,别人也想到了,人家做了,于是就形成了他们最独特的一面。看来,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静下心来,方能做出来。
沈局长的报告基于张校长的讲座上再一次深入的走进课堂,不过感觉他讲的东西就泛了一些,他站在课堂整个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谈,谈目前的课堂弊端,谈如何改进目前的课堂,尽管他谈的让我感觉大了一些,不过还是可以从这两位苏南人身上看出他们的务实,我们也经常再谈课堂教学,但往往是批判得多,建设的少。有人说,现在中国,不缺少批判家,而缺少建设家,缺少实干家。
今天的培训尽管是来自我们身边的两位老师,让我感觉依然非常精彩,这是我们苏北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徐州的进步。滕衍平校长从自身工作经历总结出的一套科研管理的办法,让我听来有些方面不得不由衷的佩服。比如你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你将写论文布置下去,到了上交的时间你开始收,往往有时老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中间你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指导,让老师们有兴趣,或者提供一些现实的例子让他们写,是啊!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状,他的堪称经验介绍应该给了我很多启示,尽管我不是一名科研干部,但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同样需要过程性的努力,而不是只追求结果。他谈的更多的是课题管理,同样也带给自己很多的启发。
下午是来自徐州高级中学秦晓华校长的讲座,关于说课和评课。且不说他讲得如何,他的学识,他幽默的谈吐,他的年轻,他的睿智,其实更令我欣赏的是他时时带有一双批判性的眼光,他独到的观点。我们一定要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