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想法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表达,心得体会也是不断抒发我们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要自信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要自信的心得体会篇1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越到这个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应当看到,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中央召开这次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克服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绷紧弦、加把劲,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把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现在因为疫情,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就会减少收入,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加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多措并举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就业底盘。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千方百计解决扶贫产业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为复工复产创造有利条件。既要注重“清淤”,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要促进“活血”,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面前,各级干部更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要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因疫致贫人口的帮扶,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克服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自信的心得体会篇2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2019年10月28日—31日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学习贯彻这一会议精神,各级组织要发挥制度优势,转“制度力”为“治理力”,善于在社会主义这个“专属”道路上奔跑,不断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记得央视曾经播出一档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发了广大网民热议,究竟什么造就了大国崛起?正如《大国崛起》末集解说词所列举的——“重视科学和、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这些都是大国崛起的一些共同因素。这让我想起1977年,邓小平同志艰难复出后,主导的关于真理的研讨,为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开创社会主义道路。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具备13个方面的优势,这是我们历届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正”了我们国家制度,让我们国家迅速崛起,实现国泰民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走社会主义道路。
依制而治,强国富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1917年,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个曾经力挽狂澜、世界“一极”的“巨无霸”,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就解体了,出现“亡亡国”的惨剧。有专家指出,苏联解体的重要一点是,苏共抛弃了社会主义方向,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干出了集体背叛的罪恶勾当。细观苏联解体的“惨剧”,不难看出:有制不依,必成惨剧。中国共产与苏共截然相反,98年以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成就一个世界强国,不能单靠物质积累,要“软硬兼施”,坚持依制而治,走适合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转制为治,关键在人。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关键在人”。任何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没有人去落实,那就是“墙上制度”、“一纸空文”,中看不中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执行者的治理能力,要知道而执行者的素质如何,决定着我们制度执行效果如何。只有提高制度执行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员干部、各级管理者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准确、全面、有效地落实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转,制度力才能真真切切地转化为治理力。尤其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一个“掌舵者”,要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带头做执行制度的“铁杆粉”,带动全全社会尊重制度、落实制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上,跑得更快更远更好。
要自信的心得体会篇3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今年只剩9个多月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级要高度重视,选准脱贫攻坚的“尖兵”,将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带领群众去决战决胜。
选准“尖兵”递好缰绳。 脱贫攻坚的“尖兵”就是冲锋在第一线的员干部。各级要在再部署、再动员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选人用人,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员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用人导向上要鲜明,既要满足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脱贫攻坚的特殊需要,大力营造争当脱贫“尖兵”的浓厚氛围。在识人观念上要更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的潜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干部的不足,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桎梏,切实把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在选人渠道上要拓宽,鼓励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实干型人才充实到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中,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