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蒙数学培训心得通用7篇

时间:2023-03-11 作者:Gourmand 心得体会

写心得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了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心得体会就是将实践中的主观感受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表达,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蒙数学培训心得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蒙数学培训心得通用7篇

青蒙数学培训心得篇1

12月21日在聊城技师学院培训中心,我有幸参加了聊城市举办的北师大版书法教材培训会,并且收获颇多,这次培训对于我们实习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实习教师,我从未想到过还有机会去接触软笔书法。这次培训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我们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这次培训还使我意识到了书法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字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字体。

本次培训的主讲人是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启功先生书法学研究”的参与人之一,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的李洪智教授。他先向我们介绍了小学生开设毛笔书法课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就书法课学生。最后,他向我们介绍了唐代以来草法变异的现象及其原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使学生养成写一手好字的习惯。那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书法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临帖的技能。著名的书法大师林散之、启功、陆维钊都是先观察并临帖,书法才能才得以提高。其次,书法与其他学科联系性强,为了适应书法艺术的教学,教师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有适当的钻研和研究。最后,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组织书法教学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小学生的书法应注重间架结构,其次,再注重用笔,用笔要简洁化,规律化:在最开始的教学中,不要交给孩子们“变化”,要先使孩子们写好每个笔画;对自己选好的范本无论是摹还是临,都应该在动手的同时多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发现汉字的一些书写规律,比如:同样写口子旁的字,口子旁在左和在右写法是不同的,口字在左要写得小而偏上,口字在右要写得下而大。意识到自己字体中的不足,今后我将会在空闲时间练练字,先从最简单的笔画横、竖开始,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写一手好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20xx年12月

青蒙数学培训心得篇2

20xx年8月18日,我参加了普陀教研室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师24学时培训,聆听了省教研厅教研室斯苗儿等教师的精彩讲座,令我豁然开朗。从几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1、 什么是数学?

修订后的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是理论,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技术,数学是文化,数学是伙伴。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应用广泛性、严格性。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修订版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从“两基”到“四基”,“两能”到“四能”。

过去的基础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础技能熟练。但仅于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于是,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除了知识以外,还对过程、情感方面进行三维评价。修订版课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总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4、10个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于新课标,不但在理论学习上要先行一步,还要大胆付诸实践,做个“顶天立地的研究者”。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并努力付诸于实践。期待有更多像这样的学习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

青蒙数学培训心得篇3

在日新月异不断迭代发展的今天,的改革依旧一浪随着一浪,唯有不折腾、不跟风,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守正持初心,方能在改革的浪潮下,轻拂“迷人眼”的“乱花”,实实在在做些研究,一点点的推进教学,以“小小”的事业,点燃星星之火。

一、大观念还需小道理

曹培英先生在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中指出:近年来以“大”的名词层出不穷。有“大概念”、“大观念”、“大情境”等一系列“大”文章,但“大道理”并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没有改进的抓手,空有了“大理论”,不免有博人眼球之嫌。

为此曹培英先生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目前对于“加减乘除”,大家公认其实质应归结为计数单位的计算,但被忽略的是,其还可转为整数的基本口算,如360x7,其具体竖式算法为36x7=252,360x7=2520,看做36个十乘7。事实上,其本质算法应为运用了2次一位数乘7,然后相加,再进一步思考,其实质算法为360x7=36x10x7=36x7x10,即实质是基本运算律。“大概念”下的四则运算,唯有着眼于具体课例,对具体问题进行突破,将“大”归结于数学“四基”去探究,求实求真去思考,方能真正实效的去改进。

正如曹先生所言:光有“大观念”,不够,还需要有小道理。

二、大改革还需两“吃透”

任何一位合格的工作者,其对的热忱研究都不乏拥有以下两个特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通俗易懂的两个“吃透”,在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广泛认可。曹培英先生也用案例做了具体阐述。

如何让学生理解“线无粗细”呢?

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探究问题: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不陌生,但也有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果点画的大些,连接2个点的直线就可以画很多条。因此问题发生了转化,即点是否拥有大小,若点没有大小,那么连接两点的直线也一定只有一条,且“线无粗细”。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并体会点无大小呢?

在后续学习小数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要求:找出直线上表示3.4、3.5的点。然后教师进行追问:3.4和3.5之间有多少个小数?(无数个),怎么画的下呢?师生感悟并小结

...
《青蒙数学培训心得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