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自己的感受得到更好的表达是需要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的,心得体会就是将实践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重要文体,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篇1
新课改的推行意味着高中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变。本篇主要从数学教师思想转变角度进行分析。新课改精神对每位数学教师都是一个思想难题,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高中新课改实验成功;才能使数学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改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也只能培养“传统人才”而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好的一面。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转变教育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高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篇2
今天参加新一轮高中数学课改培训,看了视频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今天培训的一些体会:
1、对新课程的认识: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内容,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2、听到了一种声音:
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3、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
我在学习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4、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