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就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这是不对的,心得虽然是记录我们内心想法的文字,但是也不能随意敷衍,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情商的培训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情商的培训心得篇1
小学或幼儿园的教材上都有狼来了这个经典的故事,用意在于教导孩子要诚实,上升到商业道德标准就称其为诚信。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每骗一次别人,别人对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一旦信任度为零,别人对你就不再信任了。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做任何事情都注定会失败,一个领导如果失信于下属,《六维领导力》也就会成为无用的教条。
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华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真理。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入、医疗体制的变革,如今的医疗诚信思想尤其在近几年的中国,处于一个变革期,医务工作者已不能像千百年前医乃仁术同日而语,在很大程度上变得连我们医务工作者自己都搞不清楚,医疗业的现状与我们小时候的思想品德、医学院的入学誓言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如果医生皆以信义为本,而拒收回报,坚守清贫,就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价值观相悖,尤其和医生是高收入职业的社会观点剧烈冲突,使功利性和道义性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使得医疗业从业人员陷入道德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任空前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患者要求更高医疗服务水平、媒体炒作、医务人员人人自危、过度医疗等现象已成为普遍,医疗业的诚信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分析了当前的医疗诚信:医疗诚信按照诚信的主体可大致分为三类:医生诚信、医院诚信、医药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由原来的纯福利性质向半福利半经营性质过渡,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药品商、医疗器械商的利益渗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医疗诚信正面临现代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变。,但是我相信未来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加大,未来的医疗环境会得到一定改善。
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适应这一社会变革,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恪守我们的入学誓言,对患者诚信,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由于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不知道用什么药最好,不知道痊愈的标准,而这些医生都是知道的。目前的医疗环境使得患者担心医生为了某方面利益会利用信息优势欺骗患者,因此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充分交流,对患者说清楚诊断治疗的具体过程和预期后果,可能会得到患者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管理模型来讲,管理者应该对医院员工诚信,医生由于受医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对人文、管理学知识欠缺,大部分医生只知道看病救人,忽视了人际交往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处于信息不对称平台上,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恪守道德底线,将医院的发展和医务工作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医院的整体和谐发展。诚信是金,如果领导失信于员工,那么出现的问题会是执行力减弱,医院的发展受到制约。
作为医院主体来讲,医院作为诚信主体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完全考虑患者利益的诚信。挂号后,医院就与患者形成了有别于一般商业行为的契约关系,包括医院提供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认真履行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职责等。医院没有选择权,必须这种责任和义务。医院诚信以这种契约为基础,诚信行医既是法律的要求,又是道德的自律。
作为医疗活动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心存责任,行有诚信。①忠于患者、热爱岗位:忠于患者是我们的责任,有利于形成诚信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岗位是我们生活乐趣、激情的来源;②身体力行、不断学习:医学知识飞速发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我们适应岗位的基础,学习也是一种责任;③诚信互利:作为科室或医院的一名管理者,对医生诚信会促进医疗活动的和谐,进而改善医患关系,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情商的培训心得篇2
一、突如其来的leader
由于公司计划做一个中层系列的课程,为了更好的选择这次的供应商,我自然少不了到处去试下“菜”了。在8月16、17两日,我参加了ama在广州举办的题为《团队领导力》的一个课程。以前也多少听过一些团队、领导力之类的课程,感觉都是务虚的居多,而且一些培训机构的朋友听说我要去试听这个课,都说我去被人忽悠去了。我呢,也是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去一趟,打算反正听起来感觉不好,那第二天就消失了。
由于参训的多是一些企业的中高层,大部分人姗姗来迟,结果本来9点开始的课程,延续到了9点半才开始,在这期间,讲师要求我们填了个《团队发展阶段测评》,边填边等。
讲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他自己,然后就从自己在做野外拓展的经验开始引入团队管理的问题了。根据讲师的介绍,我们整个为期两天的培训,是以两个团队为红线来展开: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团队,就是我们这些参训的学员;另一个就是一个虚拟的团队——06年崔永元弄的一个纪录片《我的长征》里面的团队。
而培训也就以我们组建现实团队开始了,我们这一组6个人,有一个迟到,实到5个,除了我以外,剩下4个都是移动的中层,所以他们都不想做组长,最后弄了个抽签,而也天随人愿,刚好抽到我这个圈外人。于是我这个经验最浅的人,便突如其来的变成了这个团队的leader了。做了就做了,反正大姑娘上轿,总要有那么一回,就算是提前体验一下生活吧。
我们这个课程,从目录上看是三部分,其实严格意义上是4部分,不过由于按照金字塔结构和信息呈现的技巧,做成一个引子,三个,跟我平常备课的习惯也是一样的。当然,ama这个课比我的课成熟多了,里面设计了很多跟相关的体验活动,这也是我要好好看齐的地方。不过这个课程虽然是典型的4部曲,但是明显的感受到一点,头尾比较轻,中间非常重,其实这个课程的头尾都是非常重要的,头是课程的导入的源头,而尾是我们整个课程如何落地,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可惜的是头开得还好,中间呢也很充实,就是尾结得有点仓促,或许到了最后时刻,从学员到讲师都希望早点收工,导致了这么重要的一环,被一带而过。这是整个两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败笔。
讲师讲了一些团队定义、团队领导重点、团队发模式这些内容后,便组织了第一个团体活动belbin活动。这是一个由9个小活动组成的大活动。也是这个“头”开得好的关键所在。
我在讲师那里拿到了整套东西之后,便开始了这个队长任上的第一项工作——工作分配了。由于整个队伍的成员都是老江湖了,加上也不了解大家在那些方面有特长,分配是很难的,于是我就让大家自己选任务了。从事后的情况来看,这样子有好,有不好,好的地方在于各展所长,不好的地方,剩下没有人选的任务,自然出现了“被选择”的局面了。
第一天上午也就是在这个历时一个小时的活动中结束了,胜负不足论,留下的是很多的反思。当一个团队领导人遇到一个新的团队,他应该做点什么呢?而这个反思刚好就可以让我们导入到这个课程的第一部分:如何从团队形成期过渡到风暴期?
二、个人岂有完美,团队可臻至善
在反思的上午的游戏之后,课程正式走进了依托团队发展两个维度4个阶段的6个助推器了。我个人感觉助推器这个词好像不是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最起码,我不能直接反应过来,感觉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感觉改成6把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