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心得体会的练习,心得体会是一种抒发我们内心想法的应用文体,要注重自己的感受写得透彻,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创新心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创新心心得体会篇1
?创新中国》作为一部关注前沿科学的纪录片,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记录了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唯有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了生活,中国智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领域还有许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诚然,我们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热点领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个“中兴芯片”事件就看到我们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我们的软肋还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人一击就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亦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拉近距离。
2、勇于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制定好规划、瞄准目标,勇于探索前沿科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我们不光要着眼于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更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科学瓶颈,夯实科学技术长远可继续发展的的基础。
创新心心得体会篇2
学习了中心校“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后,我受益匪浅。对“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尝试教学法”的好处就在于紧扣了 “尝试”二字,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尝试教学法”为改革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条先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课堂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争取让“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融入每节课。
通过“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学习和探讨,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富有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分数,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因此创新性的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培养能力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2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
3变教条式,灌注式为“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
二创新性的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就不能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1、教学中要给与学生的积极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如采用“解疑合探”的这一模式教学,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二是讨论。三是讲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的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的。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要学习西峡县探索了多年的“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品德。
3、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创新心心得体会篇3
刚开始的时候听说工程训练这个课,我一直不明白到底上做什么的,看了课表后才明白上的是动手能力的课。让我们在一个从未了解的东西中去探索,发现,也开发了我们的潜能,起到动手又动脑的作用。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训练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无论是操作还是理论,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规范了自己做事的行为。
我们首先上的是工程实践概论,这是一堂理论课,没有去车间实际操作。在课上,老师先讲了一些工程训练课相关内容,比如什么是工程训练课啊,工程训练课包括什么啊,为什么大学生要修这门课啊以及在车间实际操作时应当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等。其实说实话,我当时听了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去操作过的原因。后来,老师又跟我们讲了一些上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穿高跟鞋啊,不能穿短裤啊等一些课堂纪律。在后来的课程中,我都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觉得以前做事毛毛躁躁的自己竟然也能把事情做的井井有条。
二.锻炼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想对每一个同学来说这都是最直观的收获吧。我个人在这上面收获颇丰。以至于后来见到所有坏的东西我都想自己去修理。令人欣慰的是我修好了宿舍的饮水机,要在以前我肯定是尝试也不会尝试一下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钳工课程,印象深是因为它累人,我一度觉得把那么粗一根铁柱锯断是不可能的。在经历了手臂前后机械运动近10分钟后,我还是光荣的把它锯断了,伴随而来的是手臂的酸痛和锯条的发烫。接下来还要经历打磨的过程,总的来说,钳工届时一个字,累。但是经过别人的介绍,我知道,高技能的钳工在企业里工资是很高的,所谓高级蓝领。当然我以后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但是还是告诉了我们,无论是看上去多简单机械的工作,深入看都是很细致的细节组成的,要做好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工之后我又连续上了车削、铣削、焊接、铸造这几门课,车削跟铣削其实很像,都是用机床把一个铁制的东西通过削制成一个零件,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