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了不同的感受,这时候就应当认真写好心得,写一份令人欣赏的心得是需要花费时间认真思考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排雷英雄杜富国心得体会篇1
10月11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战士杜富国,和战友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危急时刻,他挡开战友,自己却被一颗加重手榴弹炸伤致残,失去了双眼与双手。坚守源自使命,奉献来自崇高。
杜富国入伍以来,他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主动请缨征战雷场,苦练精练过硬本领,为人民利益和边境安宁挥洒热血,在平凡岗位干出了突出业绩。
杜富国是红色老区培养出的优秀儿女,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书写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排雷英雄其实只是杜富国的一个侧面,不管站在哪个岗位上,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杜富国都是一个“雷神”式的人。
什么是英雄的模样?杜富国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不知道杜富国跟战友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时,有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安全,也不知道爆炸那一瞬间杜富国在想什么,更不知道当得知自己失去双手和双眼之后,杜富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痛楚,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只有一个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军人,一个危急时刻没有逃避、没有犹豫、本能地保护战友的战士,一个把阳光留在背后、自己坠入黑暗却反过来安慰战友和家人的英雄!
他是如此伟大,又是如此强大。
杜富国的微信名叫“雷神”,qq昵称为“征战死亡地带”,如今我们也都知道他是排雷英雄。但事实上,杜富国并不是工兵出身,在参加这次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行动之前是一名炊事员,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主动请缨参加排雷,他说:“当兵就要上战场,扫雷行动机会难得,就应该站出来顶上去。”铿锵的语言背后,可是要时时面临生死的考验。众所周知,承平时代,雷场就是战场,排雷就是打仗。中越边境雷场由于地雷种类多、数量大,再加上年代久远、地形复杂,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因此,看似寂静无声的雷场,实则凶险万分,说排雷兵走“阴阳道”、跳“刀尖舞”、过“鬼门关”一点都不为过。
杜富国却做到了,不但成功从一个炊事员化身为一个排雷兵,还做得很好,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在全队战友中享有“全能雷神”“雷大胆”等美誉。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杜富国能成其为“雷神”,是因为他努力地学习、无数次地尝试、勇敢地创新。例如,为学透扫雷理论,把知识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时常看一看、背一背,并时刻向身边战友讨教;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为熟练探雷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且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再怎么礼赞英雄,都道不尽“我体能好,我能行”的拼搏精神,都道不尽“让我来,我先上”的勇敢无畏,都道不尽“你退后,让我来”的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如今成为“感动中国”的英雄并非杜富国的初衷,但杜富国能成为英雄也早就在情理之中。
有一种精神叫“杜富国”!他曾说过:“军人的价值在战场,就应该去最危险的地方。”他还说过:“每多排除一颗地雷,就给了老百姓多一分生的希望。”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排雷英雄杜富国心得体会篇2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2月18日晚央视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词。
杜富国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他的骨血,“不怕艰苦、舍身奉献”的长征精神成为他的信仰,成为他那句“你退后,让我来”的原动力。 这六个字,映照出军人视死如归的壮丽本色,诠释了战士忠诚担当的精神品格,折射出青年崇尚英模的人生追求,迸发出英雄为国为民的磅礴力量。他不愧是“云岭楷模”,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是奋斗新时代的动力源泉。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畏、看到了担当,学习杜富国,就应该把排雷英雄的无畏和担当学到手。无畏,是心中装着人民,在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每扫出一片还要手拉手再趟一遍,就是为了把一块安全的土地交给人民。担当,是因为杜富国从小就有为国当一名英雄的豪情,这个豪情,让他在军旗上抒写忠诚。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不用上战场。但是,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时要彰显的出来,在困难的时候撑得住、在关键时候顶的上去。要勇于担当,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排雷英雄杜富国心得体会篇3
看到了杜富国的光荣事迹,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扫雷英雄杜富国”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诠释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对战友轻轻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随后,爆炸冲击波和大部分弹片冲向了他,他失却了仰望星空的双眼,失去了匍匐前行的双手。他用自己的身体扫除了黑暗,给我们留下了光明。
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不信他的心里是不害怕的。他是尽管害怕,仍能迎难而上。就如他现在,正坚强面对失去双手的现实。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试图保持良好心态,偶尔还会开一两句玩笑。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杜富国的意志是钢的、是坚强的,他把热血洒在了那一片平静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作风。
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为创新事业找突破,为中国经济添动力;青年学子的初心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成就自己而努力。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初心,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并身体力行。
杜富国,你是好样儿的,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你虽然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请让我们来做你的眼睛和拐杖,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排雷英雄杜富国心得体会篇4
我国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在执行边境扫雷任务过程中,舍生忘死、身负重伤,失去了双眼双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广大网民既对年仅27岁的杜富国落下终身残疾感到痛心,更对他以身报国的壮举表达崇高敬意。媒体称,杜富国及战友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修改遗书”。这些年轻战士在地势险峻的雷场内人工排雷,待任务完成后,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处角落,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绝对安全。他们在携手行进中的歌声响彻边陲。
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不是媒体宣传报道,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在和平年代里,像杜富国这样的年轻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