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综合实际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真写心得对于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129影片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129影片心得体会篇1
11月16日晚观看了影片《生死牛玉儒》,我感触颇深。剧情紧紧抓住他要求回呼和浩特工作的线索展开,揭示了牛玉儒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感、火热的工作热情,塑造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用生命兑现了他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艺术地再现了“生命一分钟,敬业60秒”的牛玉儒精神。面对死亡,牛玉儒在有限的生命里,没有选择住院休养,而是3次出院回呼和浩特工作,当他双脚已经浮肿,穿着布鞋来参加会议时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眼含热泪,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
牛玉儒同志担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是为什么当地老百姓会如此拥护、爱戴和怀念这位仅仅当了五百天的父母官呢?片中的一句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谁把老百姓装在心里,老百姓就把谁刻在心中!”正是因为牛玉儒同志真正地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把为老百姓谋福利摆在了第一位,当地百姓才会对他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牛玉儒同志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以身作则力行勤俭节约;无论对家人还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他都做到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他大公无私、公私分明,不搞特殊化,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为此,他还遭到了家人的误解,误解他没有人情味。直到牛玉儒同志去世后,当他的家人看到当地老百姓对牛玉儒同志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感激时,他们才明白牛玉儒同志生前的良苦用心。
牛玉儒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员学习和发扬。我们要学习他身上闪耀的光辉精神:一要学习牛玉儒同志赤胆忠诚、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牛玉儒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家中接待最多的就是那些素不相识的普通群众,他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亲手解决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他还经常深入街道、社区以及农村等基层一线,访贫问苦,体察民情。牛玉儒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体现了他不忘本色,始终保持共产人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的崇高品质。
二要学习牛玉儒同志满怀激情、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他这种精神的推动下,呼市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在具体工作中,他不分昼夜地奔波忙碌,抓建设、搞引资、促生产,使呼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三要学习牛玉儒同志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担任领导期间,牛玉儒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过一丝私利。他为百姓办过无数好事、实事,可对自己的亲友却“六亲不认”。他说:“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他的正气和清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起了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通过观看影片《生死牛玉儒》和学习牛玉儒同志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我明白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员就要像牛玉儒那样,按照的要求,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始终牢记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员的先进性。
我们把牛玉儒同志做为学习的榜样,就是要像他一样时刻检验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是否代表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像他一样在群众心中形成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引领着群众前进的方向,映照出共产员体现先进性的无私境界。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共产人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学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牛玉儒同志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129影片心得体会篇2
当看到《建国大业》的宣传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不想去看这部影片。它以众星云集来做宣传,我想这大概又是电影公司的噱头,而影片的质量以及其还原事实的真实性的程度有待考证。然而,现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实在被影片的内容感动了。
首先,从影片的跨度上来说。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国民和各个民主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其次,从各的形象塑造上来说。共产一如往常的电视剧般是友好、宽博、始终为着全国人民的利益的形象。而影片的出彩之处是将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部分员的血肉形象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国民之所以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完全是阶级的问题,是国民内部太复杂的原因,而非我们一直以为的个人的因素。并且,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到,在国民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热爱祖国的,也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强盛的。当要提议划江而治和要做出是否轰炸北平时,蒋介石都是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除了国共两,民主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从影片的内容上来说,《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的胜利和国民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这个时候共产和国民两大派联合抗击了外敌。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从影片的思想上,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看过《建国大业》,我们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