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加深我们对事情的印象,就必须要学会写心得体会,端正好自己的写作态度,才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跟领导说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跟领导说心得体会篇1
八月的天空,骄阳似火,期待已久的暑期培训已悄然进行了两天。在这两天的学习中,专家们那丰富的案例、精深的理论,让我深深地叹服;而他们在自我专业成长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境界,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对于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人生我又有了新的起点与目标。
首先,郑学志老师的专题讲座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给正在研究自主的我指点了迷津。自主正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果的一个问题,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他的一靠感情二靠制度三靠文化的自主管理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仔细琢磨,认真思考,通过反复摸索,不断实践,研究出更多的有效的可以共享的自主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郑老师所讲的“以人为本,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也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这两点,很多的时候,我们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包办了教[ 此文转贴于 育中关乎学生的一些事,对学生的能力和自觉性往往会持怀疑态度,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被动性,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而学生的个性也会在这不自主中难以凸显出来,
“充分给学生位置,有位才能有为;充分给学生放权,有权才能做事”,郑老师的这一观点和做法给喜欢一手操办班级事务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次,郑立平老师“诗意栖居做人师”的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能把教师这一职业和诗意放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让我佩服,也让我向往!正如郑老师本人诗意的人生追求一样,他的讲座亦是别开生面地诗意盎然。在的路上,我明白了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幸福。“好的靠欣赏,靠唤醒,靠期待。”“植物总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永远向着赞美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看待学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日日在做却并不在乎实效的问题,我们的心不知何时已变得麻木,我们的身体不知何时已疲惫不堪,“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而聪明的人却总能把周遭的事物营造成自己的幸福园地。”让我做一个的智者,去除那些浮躁与不安,赶走那些虚华与不平,在郑老师的感染下,爱,爱工作,爱家庭,爱生活,爱学生,淡定地享受育人的快乐!
今天的学习让我充实,明天的学习值得期待!仰望星空,名师们身上那种从不停止追求理想的精神正在闪烁!俯瞰大地,我们正把初长的根须努力植进贫瘠的土地!在和名师共舞的时刻,让我们一路欢歌!
跟领导说心得体会篇2
机缘巧合,我从没这么认真地学习过一个人的讲话,包括家规都没有。
第一遍是接领导指示刻录光盘,顺便粗看了一下;第二遍是采编大会,从头到尾听了一遍;第三遍是接领导指示把讲话一字不落的打出来,我抱着侥幸心理问不是有发言稿嘛,领导说脱稿内容太多,出入太大,于是听一句打一句,和原稿有出入的地方我还标出来,这样我拖着感冒之躯从下午3点一直听到晚上9点;第四遍是粗校,再听一遍看看哪里敲漏了;第五遍……就是现在,我要写个心得,还得再翻翻。大概全中石化比我研究更仔细的也没几个人了吧,哈哈哈。什么“皮薄馅大汤多”就不说了,业内奉为经典到处传播呢。我就几点不易引起注意的地方聊聊。
一、我们和你们
我标完出入后,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地方,苏总都加了“我们”两字,比如“我们这支队伍”、“我们石化报社”、“我们记者”、“我们中石化”等等,显然作为一个高层领导,他不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大家作为一个团队一个整体,他在和记者编辑交流的时候,也不认为是训话或者居高临下作指示,否则他会说“你们石化报社”、“你们这支队伍”、“你们记者”。
我想起余世维先生的讲座,他说:“从今以后,不要常常讲‘你们’‘他们’,而是要讲‘我们’,不要讲‘这是你们的错’,‘这是他们的错,其实这就是‘我们的错’”。大家在一个公司里是一个团队,把我们你们他们分的太清楚,绝对不可能做到“凝心聚力”促发展的。
二、上面的圣旨
苏总在谈到“皮薄”时说,要语言简练、直切,提到他在大庆下面采油厂当厂长时候的感受,“上面来个文件来个材料,象圣旨一样捧着读,认认真真一点一点抠着看,翻了三页都画不上个道,那是1994年,同志们想一想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有没有这样子情况的?还有!包括我现在看的东西也有,全是一些正确的空话废话套话,不能说前面这些所有东西没有用,不能说不对,都对,但这些话放到哪年说都行,放到哪个部门说都行,放在哪天说都行,甚至有的放到什么材料上都行,摞了一大堆,左一层右一层,一定要抛开,文风啊!”所以他在当了局长以后要求企管处:“你们这些改革方案这些文件下去,可别不当回事,我们在下面非常当回事!”
这就是从基层干起的经验。想想这些话,觉得平和中异常犀利。最近我也看了几个红头文件通知,一眼十行下来,一行有用的没有,翻了好几页翻到最后,发现怎么落实都在最后一张表上,何苦浪费纸张和口水来呢?个人建议这段话应该发至所有下发文件的部门阅读学习学习,这一年得节约多少纸张啊。
三、读材料与脱稿讲
开了一些会,基本上有讲话稿的都是从头读到尾,我不清楚这样的会议有什么意义,和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读课文一样,难道领导不读,底下就不看?如果不看都行的东西,你还召开这么大的会议,是不是在浪费大家时间?如果看了讲话稿和领导说得一字不差,那还用把大家都叫来听领导朗诵课文?一样是在浪费时间。
苏总的脱稿时在太多了,我在他脱稿的地方用红字标示出来,结果发现,红的比黑的多。而且黑的恰好多数是一些“放到哪年说都行,放到哪个部门说都行,放在哪天说都行,甚至有的放到什么材料上都行”的“空话废话套话”,而且多数都在前半截,可见苏总本身是不喜欢不实在的文风的。
四、基层与实在
苏总在谈到“馅大”时,要求要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里边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实用性。特别举例,还是文件,“作为文件,下去以后要有用,要不你文件发下去老让学习传达贯彻落实,怎么落实啊?也好落实,就是我们要求的,会议以后大家回去以后要很好的学习贯彻落实,一个月以后大家写一个汇报,交到办公室,那就写一篇吧,也写一篇三页划不上道的东西,就过关了,这东西不行。”
从基层干起的领导就是了解基层的情况,我想可以扩大理解到他不喜欢工作上的一切假大空。
谈到基层,他居然还了解很多一线的照片是摆拍出来的:“我们现在是要反映一线反映干部职工群众,那也得深入到一线职工群众里面去,也得熬,你让他摆出来那个姿势,照不出好的照片来,一会当然我们还得去摆,这摆也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好的片子,是在他不经意间出来的,就那么一次。”
这我可太有体会了,多少照片时摆拍出来的啊,随便翻翻,基层读报、基层学习、基层讨论……多少的照片是摆出来的啊?太明显太不专业了,可叹的是,我们报纸居然也用它。
昨天看到敦煌问天的blog里对一张《人民日报》四版的照片提出犀利质问,讲四川农民在田间看《人民日报》,虚化的背景里的农民没有读报纸,而且当天的报纸下午就到了四川偏远地区农民的手里,敦煌问天认为这是“文革式”的照片。
五、讲政治的方法
我们考记者证的时候,赫然发现考题全是政治题,没一个和记者职业本身有关的。工作上领导也频频要求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