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描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心得是抒发我们内心情感的重要文字,我们一定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我们仨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1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百般无聊,就坐在客厅里翻看家中的相册。突然,我的目光停在了一本发黄的老相册上。
这是一本红色绒布封面的相册,上面写着“留念”二字,我好奇地翻开相册,只见里面的照片全是黑白的,第一张照片上有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长得浓眉大眼,双手扶着一辆自行车,站在一间平房前,脸上笑得多甜啊!
我来了兴趣,拿着这张照片找到了妈妈,问:“妈妈,快来看看,这个人是谁?”妈妈看了一下照片,说:“他是爷爷呀!不过是年轻时的爷爷,难怪你不认得。”我又跑去问爷爷:“爷爷,爷爷,你看这是你吗?那时候有什么事让你那么高兴?”说着举起了照片。爷爷看着照片,沉思了一会儿,说:“那时,我快结婚了,家里人七凑八凑凑了一些钱给我买了辆新自行车,还是永久牌的呢,我能不高兴吗?”我觉得很奇怪:“那时,自行车很贵吗?”爷爷叹了口气,说:“那时候自行车可是个稀罕宝贝,哪家屋里有那么一辆自行车,可不得了,比现在满大街的汽车还值钱,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工人最高的月工资只有十来元钱,人们生活得很苦。”我听后吃惊地吐了吐舌头。
这时,妈妈在一旁插话了:“我小时候可只有三轮小童车,哪像你,两三岁就能开着小电动摩托到处玩了,现在每户人家都有不少车,不信,你去数数。”我跑到车库里一数,哈哈,我们家有五辆自行车、四辆电动车,一辆摩托车,院子里还停放着今年过年前刚买的一辆汽车。这是辆银白色的骐达,它是那么的漂亮,在阳光下,它那流线型的车型就像是一只银色的海豚。
我高兴地说:“我们家的变化可真大。”爸爸笑了:“可不止是我们一家的变化大,我们的祖国变化更大呢!晚上爸爸带你看夜景去!”
晚上,爸爸开着车带着我们一家人到了街上,我打开天窗把头伸出去,啊,闪闪发光的霓虹灯在夜空中像是高楼大厦上的钻石,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夜风中散步、聊天……我不由自主地说:“大丰的夜晚真迷人啊!”
我相信,再过十年,等我二十岁时,我的祖国会更美好!
祖国,我爱您!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2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3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电子书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叁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4
一说起国防教育,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没错,我就是前天结束国防教育训练的学生。而且,我可是以两个身份来从国防教育中收获知识的呢!那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