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5-31 作者:pUssy 心得体会

一篇好的心得体会会引起别人的共鸣,每个人在写心得的时候,都要注意不可以写成流水账,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

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篇1

通过对姜大源教授《职业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讲座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是我国高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虽然我国职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我国职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姜大源教授认为,现在职业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与普通的明显不同之处,但是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个性需求。职业既然是一种,它就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所以更要注重个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的目标。因此职业不能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通过职业,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

虽同属高等,高等职业技术与普通高等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与中等职业技术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与中等职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是职业的根本原则。严格地讲,职业的专业不应该叫做“专业”,它来自于对社会职业群、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共同点,是一种用于的职业,并非完全照搬社会职业,因此应该是“职业”。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经常发生变动,所以职业的专业也是在经常发生变动。

“专业”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职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的根本问题,也是的永恒。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就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材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的社会声誉。

具体到教师工作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把素质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行动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活动,工作是一种行动,学习也是一种行动。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实现的;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职业的三要素是学生、教师、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基于主动、自我调节、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是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之间转换;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启示意义的教,教师是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当学生主动存在的时候,教师是反应存在,当学生受动存在的时候,教师主动存在;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总之,职业改革要实现从结构导向的教学向行动导向的教学的转变,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知识的传授向认识的传授转化,即知识产品的自我再现为目标变为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为目标;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终端的产品来传授变为教学内容通过认知的过程来传授;课程材料的取舍由者来决定变为课程材料的取舍或选择有学生参加;认知结果的复制评价为标准变为认知过程的掌握评价为标准;程式化的知识缺乏动态的适应性变为个性化的知识具备动态的迁移性。

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篇2

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学生怎样做人的工作。在学校中,教师经常苦口婆心地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但学生对教师的教诲置若罔闻,效果不佳的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就要不断地教学理论,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好的榜样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勤奋进取,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坏的榜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助长不良习惯的形成。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心” 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永恒的。古今中外,凡伟大的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于学生何尝又不是呢?伟大的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曾记得,一节语文课上,有位学生睡着了,我没有大声惊醒他,仓促之间向他提问,而是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把他叫醒,送他一个满含鼓励的微笑,便宜又继续上课了。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睡觉了。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所以说教师是旗帜,教师是路标,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当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有教师说,家访的时候,许多家长说:“我们在辅导孩子时,如果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或作业格式跟老师的不一样,孩子就会说:‘我们老师不是这样讲的,你教的不对。’”从这不难看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拜,远远超过他

...
《职业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